彭士禄:没有“以我为主”的苦,哪来二期扩建的甜
4月28日,在大家喜笑颜开共同为二期3、4号机组顺利扩建举杯庆贺的人群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远望热火朝天、井井有条的施工现场,似乎沉浸在久远的回忆中,眼角还有些湿润。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秦山二期核电站第一任董事长彭士禄
作为核动力工程专家,彭士禄上世纪60年代主持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1989~1992年担任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首届董事长,现为中核集团公司顾问。
在二核扩建之际,我们采访了彭老,这位秦山二期的“垦荒者”。
二期扩建尝到了“以我为主”的甜头,“我在任秦山二期董事长期间,首先提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被中央采纳。该方针成为以后指导中国核电发展的主导方针。”彭老谈起“以我为主”的思路仍然十分激动,“一定要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1986年,时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的彭士禄调任中核总任总工程师,负责秦山二期的筹建工作。“当时是决定引进外国的核电站,与日本、德国谈了一年多没有谈成。之后,赶上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中国实行制裁,谈判无法进行下去。我觉得光靠外国不是办法,就给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上提出,我们有技术,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建设核电站。后来国家确定了这个方针。”
实践证明这条路线是对的。虽然开始时秦山二期的建设者们走过了一段艰苦的创业过程,但积累下的宝贵经验和实实在在揣在自己兜里的核心技术,让后来者收益无穷。
“你看现在的二期扩建工程,要设计有设计,要图纸有图纸,要人有人,除了采购一些设备之外,根本不用和外国公司打交道。二期扩建工程为什么能进行得这么迅速和顺利,这就是以我为主的甜头!”彭老笑道。谈起了我国即将引进国外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彭老认为,“国家既然决定花这笔钱,就一定要有效果。必须自力更生,通过一次引进,把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了。像秦山二期这样,再扩建就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可千万不能再引进第二次。”
三大控制是核电建设的核心
彭老在大亚湾任职期间,从管理学角度,首次提出了核电建设“资金、进度、质量” 三大控制的概念。后来这个概念也被他运用到了秦山二期的建设中。在担任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董事长后,他仔细地计算了60万千瓦核电站的主要参数、技术、经济数据,列出了设计、设备订货制造、土建、安装、调试等一级进度计划表。99个项目全部用文字编写,每个项目都列了详细的计划表,交给核二院的专家们复查,全部的接口都接上了,没有任何纰漏。后来,美国西屋公司的专家看了这个计划表也认为制定得很科学。为了筹集资金,他与国务院核电办公室主任陈增庆等同志一起,在一周内跑了三省一市……
“搞任何一项核电工程,我们既要懂设计,又要懂经济。不懂经济,不想尽一切办法控制进度,核电站延误一天,要损失几百万元钱啊,资金控制也就无从谈起。”彭老说,“现在的一级计划、二级计划等进度控制已经比我们当时严密很多,我觉得扩建工程在进度上肯定比1、2号机组好。”
回想起他首次把招投标制引入秦山二期核电工程建设时,彭老说,对于核电站的设计和设备制造,我坚决主张实行招投标制,这在当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一些同志仍按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主张设备要定点生产,我们争论得很厉害。最后,我坚持设备、订货实行招投标制,设计由谁来做也全部实行招投标制。招标实行公开、公正的原则,开标后,大家都很满意。招投标制解决了靠拉关系争项目的不良现象,充分发挥了各个参建单位的特长。核二院就是通过招投标争得了总包院的地位。彭老认为,在核电建设中,领导者要敢于负责,敢于决策。“又快又好又安全,快排在第一位。如果领导不敢担风险,事事请示,拿不定主意,怎么能快得起来!”言谈中,已年逾八旬的彭老仍然有一股“彭拍板”的气势,作为秦山二期建设的垦荒者,他的功劳将永远被大家所铭记! (本刊记者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