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如火,核能发展的热情同样炽热,全球正持续释放核能复兴积极信号。一方面,我国核技术医疗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重大工程进展迅速,彰显了实力与担当;另一方面,各国政府积极提供政策支持,而世界银行融资禁令的解除更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核电注入资金活力。这些无一不彰显着核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日益突出的关键地位。
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在核技术应用方面已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自主性与产业协同能力。
6月14日,经中核集团秦山核电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并通过相关检测,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商用堆生产钇-90的技术,可实现批量化生产,为万千肝癌患者带来希望之光。

6月19日,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正式建成投产一周年,累计安全稳定供应清洁蒸汽超317万吨,为后续其他核电项目的核能工业供汽之路提供了示范样板。
6月25日,秦山核电依托商用重水堆生产的镥-177正式供应市场,年辐照产能超万居里,可完全满足全国市场需求。这标志着我国继碳-14规模化供应、钇-90具备规模化辐照生产能力后,在医用同位素自主生产领域实现的又一关键突破。

与此同时,我国各核电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6月3日,广东陆丰核电项目5、 6号机组建设同步推进关键工程节点,首台全范围模拟机正式投用。
6月10日,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3号机组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同日,长三角首个“华龙一号”项目——浙江三澳核电1号机组完成热态性能试验。
6月21日,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工程2台机组土建全面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
此外,我国铀资源保障工作步履不停。由疆亘资本、中核集团旗下和建国际及核工业二〇八大队联合组成的工作组,6月正式启程赴坦桑尼亚,启动Mkuju铀矿项目的勘探工作。Mkuju铀矿的勘探、开发与利用,将进一步丰富我国铀资源供应链,为核能行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放眼世界,不断加剧的气候危机和激增的电力需求正迫使多国重新考虑核电。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约有30个国家正在考虑启动核电计划,其中约2/3是发展中国家,而融资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推动核电建设的主要障碍。对此,世界银行的政策转变引人注目。6月10日,世界银行宣布,解除长期以来禁止为核电项目提供资金的规定,为延长现有核反应堆寿命以及发展中国家开发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SMR)打开融资大门。这一决定可能深刻影响众多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预计,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电力需求将增长一倍以上,需要扩大负担得起、稳定的电力供应,届时来自发电、电网和储能方面的投资将从眼下的2800亿美元增加到约6300亿美元。
同样是6月10日,法国政府、主要核工业企业和机构以及工会组织共同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协议,未来将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现有核反应堆延寿和新反应堆建设。该协议围绕四大核心支柱展开:工业绩效、人才建设、研发创新、低碳能源转型。该战略协议彰显了国家与行业参与者共同采取协调行动、重振法国核能产业的坚定决心。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弃核”先锋德国放弃长期以来的反核立场。德国新一届政府近日表示,将不再阻挠法国在欧盟立法中推动核电享有可再生能源同等待遇的努力。德国新任总理默茨表示,将积极推动核聚变技术和SMR研发。6月11日,德国核聚变初创公司Proxima Fusion宣布筹资1.3亿欧元,为欧洲迄今最大一笔私营核聚变投资。
站在年中节点回望,我国核工业以扎实的创新成果与工程实践,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纵观世界,核能技术路线与应用场景持续丰富,各国通过立法、补贴等手段不断强化核电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世界新兴经济体正成为增量市场,核能复兴的浪潮势不可挡。原文刊于《中国核工业》杂志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