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指导,工程建造分会主办、中国核建承办,东南大学和中核华兴协办的“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工程建造分会年会暨智能建造学术交流会”在南京成功举办。大会以“数智赋能,核聚未来”为主题,聚焦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智能建造技术在核电工程建设中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路径,旨在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系统性、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与实践参考。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特聘教授苏志强,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安民,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忠建,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国核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宝智,中核五公司总工程师刘卫华,以及来自南京市住建委、相关学会协会的领导,高校学者、企业代表等近120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工程建造分会会长、中国核建领导张卫兵主持。
王安民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分会,各承办、协办单位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大会紧扣“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对推动核电工程建设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并强调要强化战略引领,绘制核工业智能建造的“全景图”,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生态系统;要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打造协同创新的“共同体”,推动前沿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要夯实人才根基,培育驱动未来的“新引擎”,为核工业长远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孙忠建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大会是跨行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江苏作为建筑大省与智能建造先行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积极借鉴核工业在复杂工程管理、高精度施工与全周期安全管控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推动省内建筑企业与中国核建、东南大学等单位深化合作,为核工业与地方建筑业的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智能建造产业升级提供“核+地”联动的示范样本。
陈宝智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在核工业创建70周年之际,探讨智能建造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核工业迈向新台阶的关键举措。中国核建作为核电工程建设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始终坚持以“承核魂”传承精神内核,以“应时势”拥抱数智革命,以“探路径”推动系统聚变,以“聚合力”共建行业生态,坚定不移服务国家战略,积极主动融入数字变革的洪流,不断推动核电工程建造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学术报告环节,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特聘教授苏志强以《迈向智慧工程生命体的前沿思考与战略路径》为题,分享了智能工程领域的国际前沿理念与发展蓝图。中核五公司总工程师刘卫华、东南大学教授李启明、同济大学教授卢昱杰、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徐阳、核建创科副总经理刘城、中核华兴副总经理陈明国等嘉宾,分别围绕工业互联、工程管理创新、大模型驱动、无人机巡检、数智化实践等热点议题作了精彩报告。
会议期间举办了2025年核电工程建设领域优秀技术论文及优秀组织单位颁奖仪式,对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与集体予以表彰,并组织优秀论文作者进行现场宣介。与会代表还前往中核华兴南京滨江核电智能制造工厂开展实地调研,该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所采用的“智能工厂+模块化建造”引发广泛关注与深入交流。
同期,工程建造分会召开第二次委员工作会议,审议委员调整及首届核电工程建造领域技术论文评审结果,秘书长王林森作分会2025年工作总结及2026年工作计划报告。与会人员围绕核电工程建设领域人才培养、分会明年重点工作等展开研讨,并就下一步工作方向达成共识。
本次大会不仅是智能建造技术与核电工程深度融合的学术盛会,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数智化已成为推动核工业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跨界协同与人才培养,共同谱写核工业智能建造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