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第一财经 发布日期:2024-12-15
今年,我国核电审批进入提速期,全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攀升。此一背景下,传统由央企主导的核电项目开始加大力度向民间资本放开,引导民营企业参股共享发展红利;与此同时,国央企也开始进行整合,优化公司资源配置,随之反映在二级市场的或将是,由核电“双雄”主导的格局向三足鼎立转变。
作为我国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工具,核电在未来10年内延续高增长态势已是确定性共识。但同时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一部分,随着全国发电能力持续攀升,消纳风险频现,核电参与电力市场的压力亦在增长,核电如何调整策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电力市场如何接受核电,或将成为核电下一发展阶段要面临的难题。
核电审批提速
国内核电领域今年捷报频传。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一口气核准了五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其中,山东招远一期、广东陆丰一期、浙江三澳二期工程三个项目隶属于中国广核集团,广西白龙一期工程隶属于国家电投集团,江苏徐圩一期工程隶属于中核集团。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核电建设正在进入高峰期。7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快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这是自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我国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使用“加快”一词阐述核电项目建设步伐。
“自2021年我国核电发展政策由‘安全高效’调整为‘积极有序’后,核电最近3年核准的节奏就变快了。”一名电力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22年至2023年,国内连续两年核准10台机组,今年单次核准11台的“大手笔”更是前所未见。
审批提速,核电资本开支也在大幅增长。今年3月,中核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核电(601985.SH)公布了超千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将总额约1215.5亿元资金投向核电、核能多用途、新能源等项目,创公司上市以来新高。
随着投资和装机量提升,我国核电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中国核学会副秘书长田佳树在日前举办的彭博新能源峰会上介绍称,中国目前已建成57台核电机组,另有45台在建机组,装机容量处于世界前列。
资本市场赋能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新核准的五个项目均引入了民间资本,参股企业增至10家,参股比例首次提升至10%,开放力度很大。
我国核电项目长期以来采取央企控股、地方政府参股的形式,目前四家拥有核电运营牌照的央企分别为中核集团、中国广核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和华能集团。多名行业人士表示,核电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收益稳定,安全性要求高,因此民间资本参股将是多方共赢。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每台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机组建设工期在5年左右,项目投资回收期15至20年,后期一般可稳定运行60至80年。“核电项目还清贷款后,资金压力较小,长期收益稳定。”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副司长赵学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推动民间资本参股由传统央企主导的核电领域,有助于民营企业共享发展红利。
“对核电企业来说也是好事。”田佳树认为,多元化投资主体将带来更加市场化的机制,有助于改善核电投资运营主体的管理质量和效率。但他同时强调,能源是国家基础产业,国央企应在其中扮演压舱石角色,“可以预见的是,民间资本将在核电项目中参股更高的比例,但若要实现绝对控股,还需要更大的政策空间。”
核电审批提速、全行业景气度攀升之际,民营企业与国家重大项目加速“双向奔赴”,国央企也进入整合、优化公司资源配置阶段。
9月30日,电投产融(000958.SZ)公告称收到控股股东国家电投集团通知,拟由公司发行股份购买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控股股权,同时置出国家电投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控股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成为国家电投集团核电运营资产整合平台,在二级市场也将形成中国核电、中国广核(003816.SZ)和电投产融三足鼎立的局面。
此番整合也意味着国家电投集团核电资产上市计划经过近10年延宕终于迎来破冰。早在2015年底,国家电投旗下中国电力清洁能源发展有限公司(00735.HK,已退市)便公告称,与国家电投签订关于获注其子公司国家核电资产的谅解备忘录。然而自2016年起国内核电建设遇冷,中国电力清洁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最终在2018年7月宣布结束相关交易。
入市难题待解
“未来10年我国核电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期,到2035年国家每年将保持核准10台机组的节奏,核电将占全国发电量的10%。”田佳树预测,“若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核电至少要占全国发电量的16%,折算下来就是约400台百万千瓦级机组。”
“圈内人希望快一些,其他领域则希望保持均衡发展。”田佳树指出,随着核电更广泛参与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上述400台的目标或许只能作为技术上的选择,能否实现还要看市场如何接受。
我国核电“优发优购”(优先发电和消纳)的计划模式和市场化交易模式并存,上网电价亦因此分为计划电价和市场电价。随着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新能源发电和入市交易比例大幅提高,核电领域长期遵循的“政府定价、保障消纳”传统模式被撼动。电投产融曾提示道,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速高于电力消费增速,发电能力阶段性过剩,核电机组调停和降负荷运行压力增加;若发电能力持续高于消纳能力,公司核电电量可能出现消纳风险。
中国核电、中国广核两家上市公司已感受到了压力。今年两家公司盈利情况均明显放缓,其中,中国核电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65%至58.82亿元,公司总会计师刘焕冰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核电和新能源综合电价下降是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此外,由于核电电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增加,核电企业参与有偿辅助服务、深度调峰等运行考核压力也在增大。2023年,中国广核年度投资收益同比下降4.41%,国信证券称主要系财务公司及红沿河核电站净利润有所下降所致。辽宁省电网消纳能力有限,又要保障红沿河核电优先消纳满发,因此该核电机组需要分摊辅助服务费用,拖累了公司业绩。
业内人士认为,核电调节灵活性不足特点被电力市场放大,推高了入市成本,但其绿色低碳价值却未能享受到应有的市场待遇。为此,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中广核集团董事长杨长利在2024年两会提案中建议,尽早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体系,为核电的绿色低碳属性提供官方证明。
此外,核电也在拓展其他商用化场景。据国家电投集团消息,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近日正式启动第六个供暖季,为烟台海阳和威海乳山两市跨城提供热源。本季供热面积合计近1300万平方米,预计供出清洁热量460万吉焦,可节约原煤消耗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6万吨。该工程于2019年建成并开启首季供暖。
“核能供热并非技术难题,在北欧等地已有多年实践,对于中国而言只是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转变的问题。”田佳树表示,上述工程实际上是在发电之外寻求核能新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在国家减排政策下,传统以燃煤、烧气为主的供热方式需要寻找新的清洁替代热源;另一方面,市场希望“核电企业有利可图”,而在国家价格体系下,核能供热产生的效益高于发电,对于市场而言不失为更好的选择。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
©2006-2028 中国核电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chinahedian@163.com   电话: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