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核工业报 发布日期:2016-02-02
2015年,是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建院50周年,也是“安全发展、奋勇攻关”的一年,更是“十二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收官之年。“十二五”期间,核动力院积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将可持续发展、市场导向、全面管理等理念与技术创新的动态性、系统性相统一,以“先进核动力创造者”为使命,充分实践“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理念,极大地激发了技术创新动力,成就了中国第三代核动力。
继2014年,核动力院获得第十四届全国质量奖鼓励奖,同年获得第三届四川省质量奖后,2015年,核动力院荣获“第十五届全国质量奖”。
打造自主三代核电家族
成就了以“华龙一号”、ACP100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为代表的功率阶梯化、用途多样化的我国自主三代型谱化核电技术,形成了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大家族,主要型号包括:ACP1000(华龙一号)、ACP600、ACP100、ACP100SACP25SACP10S(浮动核电站)等。
1.孕育华龙之“芯”
2015年5月7日,“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福清5号正式浇灌第一罐混凝土,标志我国第一台自主三代核电机组正式开工。“华龙一号”的落地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又一个拥有独立自主的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跻身先进核电技术“第一阵营”,是中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
“华龙一号”的成功离不开其技术发源地——核动力院。通过“十二五”期间科研攻关的努力,核动力院作为“华龙一号”核岛核心反应堆及反应堆冷却剂等系统的研发单位,承担着其技术核心“177堆芯”,堆芯18个月换料,主设备设计寿命60年,以及能动加非能动安全系统PRS(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和CIS(堆腔注水冷却系统)等众多三代核电关键技术研发和设计工作,可谓重任在肩。“十二五”期间,围绕“华龙一号”的研发,核动力院共完成了2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5大工程验证实验以及多个核心设备的自主研发。通过上述科研攻关,核动力院完成了“华龙一号”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全部初步设计工作及部分施工设计工作,完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设计与分析软件开发、完成了包括ZH-65型蒸汽发生器、ML-B型控制棒驱动机构、锻造主管道、堆芯测量系统等在内的核岛主设备研发、完成了能动加非能动安全系统的验证实验,为“华龙一号”的成功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2.ACP100模块式小型堆
模块式小型堆作为安全可靠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具有良好的厂址适应性、高度的安全性、灵活性,能满足区域供热、工业工艺供热及海水淡化、电网供电及点对点供电等多种用途,可以更好适应未来核能市场要求,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核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围绕这一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核动力院倾力打造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ACP100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目前,中核集团正在积极推进ACP100的国内示范工程以及国际市场开发,预计不远的将来,ACP100将在国内外核电市场上落地生根并大放异彩。
3.ACP100SACP25SACP10S浮动核电站
浮动核电站作为一种高度可靠、功能多样、清洁环保的综合性供给平台,可用于供电、供热、淡化海水,能满足海上军事基地、海上远洋补给、海上孤岛、海上石油开采等电、热、水需求,具有较高的军民应用价值和前景,对我国经略海洋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核动力院结合渤海湾核能发电与稠油热采的急切需求,持续开展浮动核电站技术研发工作,目前已形成ACP100S、ACP25S、ACP10S两型自主知识产权的浮动核电站技术,其中关键技术攻关已基本完成,具备了工程应用条件。
4.ACP600
为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核动力院在CP650(秦山二期扩建项目技术)技术基础上,充分利用“华龙一号”的科研成果,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运行性能力,提出了满足三代核电要求的ACP600核电技术方案。该型号主要满足中小电网需求,市场需求一旦明确,可在短期内通过补充性科研攻关即可实现工程应用。
建成中国第三代核动力研发平台 实现“两大一小”新格局
核动力院设计并建成了由数字化设计研发、非放射性试验研究和放射性试验研究三个主体子平台,以及信息化基础条件和科研基础设施两大支撑的综合性核动力技术研发平台。
面向核动力全生命周期,建成新一代综合性核动力技术研发平台;创新性地建立了我国核动力数字化设计研发体系;创新性地建立了先进的非放射性试验研究平台。
军民核动力技术研发平台已成功应用于第三代核动力技术研发、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第三代核电技术和超临界水冷堆等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新型核电燃料元件(CF2、CF3)的自主化研发,确定了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与改进,为推动我国军民核动力技术跨越发展,核电走出去战略、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燃料元件研发型谱化实现自主化
核燃料元件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核电发展和核电“走出去”的瓶颈。为打破这种局面,核动力院联合中核建中、中核北方、中核运行等相关参研单位,打破技术壁垒,突破了结构和理论设计、燃料包壳研制、堆外试验技术、材料辐照考验、试验件加工制造等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36核燃料包壳材料及其管材、CF2燃料元件以及性能更优的CF3燃料元件。
瞄准未来核燃料元件发展方向,核动力院正致力于性能更优的CF4燃料元件、ATF(耐事故燃料)燃料元件以及与行波堆、铅铋冷却反应堆、超临界水冷堆等四代堆型相适应的铀锆合金金属燃料元件、多流程组合式燃料元件等新型燃料元件研发,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提供“粮食”基础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核电技术跨越式发展。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
©2006-2028 中国核电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chinahedian@163.com   电话: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