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 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内核讯  > 电力发展促进会:不做冷眼旁边 务求深度介入

电力发展促进会:不做冷眼旁边 务求深度介入

来源: 中国核工业报 发布日期:2017-05-15

  “我们是行业协会里的新秀,也是‘奇葩’。”采访中,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核能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田力这样定位该分会的身份和地位。

  作为后起之秀,成立于2014年8月的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核能分会,将努力塑造具有电力属性的核能协会服务品牌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说到“奇葩”,指的是与传统的行业协会相比,站在电力企业的圈子里看待核能发展,令其对这个产业的观察角度与思考维度都颇有与众不同之处。

  核能分会成立的两年多来,正是我国核能发展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淬火”重启的时期。基于此,在推进公众沟通、推动核电“走出去”、推广核能新技术等方面,核能分会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尝试和实践。“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田力表示。

  身为“小将”不妨多一些胆识

  记者(以下简称“记”)问:作为成立较晚的协会,如何在其他核能相关行业单位,电促会核能分会如何在其他核能相关行业协会已经纷纷形成品牌特色的基础上,找到自己工作的突破口?

  田力(以下简称“田”):相比于中国核学会、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我们分会算是一个比较新而且小的协会。怎样找到工作的突破口?这也是我们在筹备阶段就一直在想的问题。经过此前对各个行业协会的分析、对比、调研和讨论,我们最后将“差异运作,错位经营”作为了我们的一个基本方向。

  其实,早在协会筹备阶段的2013年,我们就组织了业界沙龙,专门讨论统一管理语境的问题。因为在行业之前的讨论中,关于核能、核工业、核电和核电产业,理解是不一样的。差异化的认识导致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引起矛盾和分歧。理解不同的人不在一个层次或管理语境上,无论是学术研讨还是技术交流,争论都是无效的。我们希望能在不断推动统一管理语境的过程中去探讨行业的发展。当然,形成一个统一的核能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经历了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核电行业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核电行业的重点工作转向了提高公众接受度和推动中国核电“走出去”。因此,我们从行业和产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重点在发挥智库作用,推动核电“走出去”、加强公众沟通和推广核能新技术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实践。同时,我们也持续在深化核电管理机制、核电保险与核电规划布局等领域开展研究。为了更好地推进公众沟通,我们还成立了公共事业专业委员会,并举办了系列沙龙,举办了全国核电人才培养与建设研讨会等多种活动。

  记:这两年多来协会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来推动与促进核能产业的发展?

  田:具体来讲,在发挥行业智库作用方面,我们组织协会的专家参与开展了核电规划与政策研究课题等工作。其中包括承接中核集团委托的国家能源局课题《中国核电管理模式重大问题研究》的核电管理体制子课题,承接国家能源局核电司《核电经济风险控制与核电保险模式改进》研究项目等。在推动核电“走出去”方面,我们针对行业需要,策划组织了核电“走出去”系列沙龙和国际化人才培训。在加强公众沟通方面,我们完成了《百问核电》知识手册编写及出版发行工作,在国家能源网站、“核电”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平台上向公众进行了发布,并组织首都经济学和新闻界资深人士召开了“中国核电发展如何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的主题沙龙。在推广核电新技术方面,为了实现2030年全国碳减排以及京津冀燃煤减量替代等目标主办了低温核能供热商业推广培训研讨会,并对《低温核供热产业化推广研究》进行了立项。

  除此之外,我们也积极参与核能供热的实际运作和商业推广。比如,我们注册了新核能源公司,尝试进行实体化运作。国家能源局也比较支持我们的这种探索,认为核能供热可能是能源革命在核能领域的亮点,同时也可能成为推动核能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亮点。

  从协会历史和资历上看,我们还只是行业协会中的一员“小将”,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包袱,胆子比较大,反而可以在更多方面进行积极尝试,灵活调整。

  没有依托单位就难免多些市场意识

  记:从上述工作来看,核能分会所做的工作既关注当前行业热点需求,也关注目前尚且冷门甚至比较边缘的内容,同时在运作方式上也有一些不同,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

  田:我们一直“自诩”为协会中的“奇葩”。因为其成立、发展和运作方式都和以往有所不同,可以说不按常规套路出牌。我们是中电联体系内唯一一个没依托其他发电和核电企业的分会,没有外来拨款。这样的出身决定我们的发展思路必须敢想敢干,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在服务引领行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良性发展。我们的活动经费主要靠自筹自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服务电力行业,通过举办各种服务活动比如培训等,来维持自身的运转。比如我们主办的第一期核电“走出去”国际化人才培训,就是面向当前核电“走出去”涉及到的种种问题进行的专业化深度培训,获得了培训学员的热烈反馈。

  作为后来者,我们在成立之初,就思考着协会如何进行差异化服务,与核学会、核能行业协会进行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最终形成合力,共同助推核能行业的发展。比如,我们特别重视公众沟通工作,并以此为主题组织了政府官员、科技专家、媒体记者、企业等方面人士的沙龙和研讨。

  另外,核能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出现的新问题,也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思路和模式上进行创新探索,多一点市场意识。以往协会一般是强调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更多是搭建平台,但是我们除了完成“规定动作”,还开展了“自选动作”。比如我们注册实体公司,对核能技术和产业进行直接、深入介入,并希望能在具体运作和对外合作的体制机制上灵活一点,深度推动行业发展。在实体运作中,我们也特别注重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总体而言,我们是以面向市场和需求的企业化发展思路在进行协会运作。

  记:您刚刚也提到核电“走出去”的过程中,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能否谈谈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田:核电“走出去”是既定国家战略,各级核电及装备制造企业在促进中国核电技术装备标准出口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实战经验、目标市场国商务信息及资源共享等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现在各个集团都喊缺人才,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使用较成熟的方式,一种是开发国际市场本地人才,可以本着去哪里开发就用哪里人的原则;另一种就是从外企招聘已有人才。但是随着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央企人才引进政策的制约,我们也有加大自我人才培养力度的需求。为此,2016年,我们在国家能源局、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的支持下,策划了系列核电“走出去”国际化人才培训研讨班,其间报名特别踊跃,反馈效果也非常好。我们专门为此设计了课程,把国内核电“走出去”相关的每个领域最顶尖的专家都齐聚一堂。

  第一期的培训分为核电“走出去”国际化知识储备、核电“走出去”业务技能提升和核电“走出去”经验分享三个课程模块,分别在深圳中广核大学、上海国电投人才学院和北京核工业研究生部三个地方进行。为了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智库的作用,组织了商务部、外交部、国家开发银行、律师事务所、国家电网、西屋电气等各方面专家为学员进行专题讲解。参加的学员包含了国际业务管理部门人员、海外市场开发人员、国际工程项目人员和核电“走出去”上下游装备企业国际业务负责人等各方面相关人员。2017年,我们还将继续举办此类培训,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与中核集团的秦山核电基地合作,第二部分与国电投合作;同时,根据形势发展和政策变化,今年的课程比去年会有调整和创新。

  通过培训、交流以及学员反馈,我们体会到,核电“走出去”的人才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割裂的单方面的个体化提高。因为国际化不仅涉及产品质量、技术标准、项目管理和贸易模式等,还涉及外交布局、金融政策、法律风险、商务礼仪、文化差异等各方面因素。不仅需要国际化知识储备做基础,还需要业务技能的全面提升,以及“走出去”实践经验的共享和交流。这个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系统地进行有效的、可操作的、不断深化的持续培训,同时结合实际工作,慢慢消化吸收,活学活用。

  结合培训的准备工作,我们同时还做了一个课题报告,对“走出去”相关国家做了很完整的分析,并提交给国家能源局核电司。接下来,我们计划做完两期人才培训之后,再着手系列培训教材的组织编写。我们希望不仅停留在表面的短期的培训层面,还希望能够有东西沉淀积累下来,形成持续的良性的发展。

  另外,2014年底,我们作为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马来西亚召开的亚太核能峰会。通过交流,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核电技术装备、人才项目“走出去”,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政治、外交和国防意义。核能和平利用,需要国内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协同能力。

  记:协会未来有哪些规划?如何进一步发挥协会作用,推动行业发展?

  田:下一步,我们希望进一步发挥协会的作用,从能源电力、投融资、社会公众等多角度促进核电的发展。我们的协会成员既有核能业内单位和专家,又有能源电力、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传媒等单位和专家。我们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选择政府关注、行业紧迫、社会关心的问题,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立足跨领域、能源电力和社会公众视角,针对核电政策规划研究、核电人才培训、创新研究沙龙和探索课题成果分享等内容重点开展工作。

  其次,要继续找准定位,围绕特色,继续开展核电公众接受度提升促进工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按照既定规划,我们将稳步做好公共沟通和宣传工作。在推出《百问核电》的基础,继续组织专家编写《百问核热》,并根据公众需求,制作动画动漫,加强可读性和趣味性,提高宣传的效率和效能。同时,我们认为,公众沟通不只是停留在科普层面,还要从国家角度统筹考虑,制定让老百姓真正接受的机制、措施和标准。

  第三,持续有效推动核电“走出去”。通过专题研究、综合研讨、人才培训等方式,全面深入地发挥协会作用。

  最后,进一步推动核能新技术及核能供热技术的发展和商业落地。(王菲 杨阿卓)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