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在辐射的环境中,可以说辐射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应当增强对辐射的认识,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辐射,让辐射造福于民。”12日,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王乃彦院士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第48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如是说。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受到宇宙射线的照射,我们喝的水,包括岩石里面,都有天然放射性,这是无可避免的。”王院士接着解释道。据统计,正常人平均每年受到的辐射为2毫希(辐射的计量单位),乘坐飞机时,大概每小时受到0.05毫希,每天看电视两小时,每年会有0.01个毫希辐。这些都属于正常范围,而当人体所受辐射超过4000毫希时,就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甚至会导致死亡。
那么应当怎样对辐射进行防护?王乃彦指出,辐射可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外照射过去以后就过去了,不会在身体里产生什么放射性,因此只要受辐射时间短一点,离辐射源远一点,或者屏蔽一下就可以了。至于内照射,例如r粒子,则需要多戴口罩,防止把辐射吸入身体。
“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些损伤,但是只要注意防护,就完全可以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同时,辐射在生产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我们现在的生活也离不开辐射。”
辐射食品:绝对安全,且有益于健康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达成了共识,10kgy以下的剂量照射过得任何食品,都不会产生毒理学上的问题。后来到了1997年,又再一次宣布,即使食品辐射超过了10kgy,也是安全的,就是没有上限了,多高的辐射都不会引起毒理学、营养学和卫生这些问题。
“其实我们航天员吃的航天食品,就是超剂量的辐照食品,绝对保证安全”。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鲍矛表示,辐射对于白酒的纯化工艺也有着巨大作用,经过辐照的白酒可以改善口感,相当于窖藏十年甚至二十年。
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主任委员张锦荣指出,现在全世界已经有57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230多种食品辐照上市,全球每年食品辐照量超过40万吨,中国占到20万吨。世界卫生组织曾作出结论,辐射食品就像用巴氏杀菌法消毒的食物一样安全,而且有益健康。
“我们简单地把辐照看作一种物理灭菌方法或者工具就可以,跟你用高温蒸煮、低温冷藏是一样的道理。”王乃彦院士说。
电磁波辐射:无明显危害,需正确使用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针对手机电脑辐射的防护服,都是没有必要的。”鲍矛表述称,它们起不到防护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卫生组织发现电磁波对人体有明确的伤害。鲍矛认为,只要是科学正规地使用这些电子设备,就不会有什么害处。
“现在没有证据说打手机一定会造成辐射损伤,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尽管不一定是和射线有关,也会造成损伤。”鲍矛补充道。
“一些年轻人成天抱着电话不放,一天换好几块电池,这肯定多多少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我觉得这应该和辐射没有什么关系。”
福岛核事故: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
在回答记者有关核安全的提问时,王乃彦援引了日本福岛核事故阐释道,只要操作得当,核泄露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福岛核事故的造成,并不在于原来的堆芯部分或者整体缺乏安全性,而是备用的柴油发电机泡水了。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如果应急措施得当,福岛核事故不应该发生。”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由于日本先进的地震技术成功探测到了这一消息,所以在地震之前,福岛核电站就把电停了下来,反应堆也停了。但是,由于反应堆中的温度依然很高,一些自发的裂变还在继续进行。反应堆的冷却需要电力用冷却水把堆芯的余热带出去,然而地震随后引发的海啸破坏了核电站里面的一个备用的柴油发电机,反应堆的冷却无法进行,从而导致了核泄漏事故的发生。
“大家知道,事故是发生在3月11日一点,真正发生放射性大量额外泄是在3月14日。当时很多美国专家都建议日本赶快把海水引进去,以降低堆芯的温度。但是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为了保住自己的核电站,不愿意把海水注入进去,”王乃彦院士说,因为海水中有很多盐分,会把反应堆外边的容器腐蚀掉,这个反应堆就报销了。
“后来核电站的注水还是从长沙的三一重工以及后来的消防队员来完成的。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应急措施可以说是相当不利的。所以,福岛核事故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应急措施及其不当所造成的。”
王乃彦院士最后指出,在利用核技术的同时,要非常注意安全,只要我们严格遵守安全规定,我相信安全是很有保证的,放射性完全可以造福人民。(记者 陈百惠 吴劲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