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中国核电信息网  >  工程与设备技术  > 中核北方微堆燃料元件研发千锤百炼见真功

中核北方微堆燃料元件研发千锤百炼见真功

来源:中国核工业报 发布日期:2014-02-27

    上万块芯块,几百根原型微堆燃料元件单棒,几十个日夜的连轴转,让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冶金研究所参与原型微堆元件单棒研究生产的员工们至今记忆犹新。“接到原型微堆元件单棒生产任务后,我们迅速从全所各个分室抽调了涵盖化工、芯块制备、焊接、检测、维修在内的百余名技术和实操人员,临时组成了一支科研生产队伍,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最终成功交验。”中核北方冶金研究所副所长韩志华回忆道。

  芯块背后的“苦功夫”

  2013年中秋节刚过,微堆元件单棒用芯块的尺寸和密度控制这道难题就横在了冶金所重点实验室主任赵云峰的面前。“芯块只有绿豆大小,不能经过磨削这道工序,只能一次成型,但又要保证芯块的尺寸和密度,这就给工艺生产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这个问题让所有参与制造的人员焦虑不已,迈不过这道“槛”意味着后续工作将面临停滞。为此,冶金所领导召集技术人员多次召开现场会,一个个数据、一条条曲线、一张张图表,都在仔细琢磨、认真积累,反复讨论,最后决定使用手工脱模。赵云峰回忆说,一个班要制造大概200余块芯块,每次手工脱模后的模具都要进行认真清洗,然后将模具上的润滑剂甩干净,保证模具大小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细微影响,确保每个芯块的尺寸一致。当时参与手工脱模工作的一位员工表示:“一个班次大概需要甩400次胳膊,大家当时开玩笑说左右两条胳膊甩得都粗细不均了,但看到一个个芯块从模具中完美‘脱落’,觉得再累也值了。”

  到了2013年11月初,进行芯块烧结的通氢烧结炉突发故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故障点,恢复正常运行。”在芯块生产再一次面临停滞的紧要时刻,冶金研究所维修工段接到了这样一道“军令状”。负责抢修工作的工段长马波带领全体抢修队员昼夜不停地查找原因进行调试,只要是还有一处故障没有处理,绷紧的弦就没法松下来。

  北方11月的深夜已寒意渐浓,但对于这支经历了多次考验的抢修队来说,队员们早已忘记了寒冷,投入到一轮又一轮紧张的抢修中。终于在又一个天明前,通氢烧结炉通电,信号灯变红,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马波和队友们来不及擦试汗水,以微笑迎接着又一个黎明的来临……

  辛勤的付出总会收获甜美的果实。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核北方冶金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共生产合格芯块上万块,经检测达标率达到了90%以上。

  锆管背后的“巧功夫”

  长不到一尺的微堆元件,管径只有微小的几毫米,在这样“纤细”的身材里装进数十块芯块,并且保证整体长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着实让冶金研究所工艺实验室的员工们下了一番功夫。

  “在芯块装管前要对锆管和端塞进行彻底清洗,由于锆材的特殊性,只能使用混酸作为清洗剂,而混酸的腐蚀性决定锆管和端塞的清洗必须同步进行,以避免锆管和端塞的接头产生间隙,确保两者的完美契合。”冶金研究所工艺实验室副主任田久程介绍说。

  为此,负责清洗的员工们在工艺前期进行了大量的摸索试验,而实验意味着必须要承受失败。为了节约成本,一根锆管被截成几段来使用,最终他们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清洗办法。“依照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质量要求,我们一手用镊子夹着端塞,一手拿着锆管,边清洗、边试验,确保不出现任何细微的偏差。”一位参与清洗的员工回忆说。就是这样看似平常的“细活儿”,让大家的注意力保持着高度集中,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考验接踵而至。田久程至今都难忘自己第一次像拨豆子一样,小心翼翼往锆管里装芯块的“窘相”,就是这一根单棒里所需的几十块芯块,让他整整装了近两个小时。“照这个速度进行芯块组装,在9天的工期里即使是不睡觉也无法完成。”当时有员工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时间不等人,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速成为当务之急。大家心里都明白,提速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秘诀可言,只有勤练、实练、苦练和“傻练”。 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经过不断努力,我们装一根锆管只需要两分钟的时间,没有拖工期的后腿,按时完成了任务。” 一位员工自豪地说。

  团队背后的“大功夫”

  集众智者得胜利。中核北方冶金研究所党委书记魏东波通过微堆燃料元件生产任务体会到:集众人智慧,关键要找到切入点。要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看看前人什么工作做了,什么没做,哪里做得不够精细。这些就是工作的切入点。

  确定了目标就要付诸行动,为了让这支临时拉起的队伍能够高效运转,中核北方冶金研究所着实下了一番“大功夫”。冶金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何亚斌介绍说,“我们首次打破分室界限,根据各自分工和个人特点启用技术人员担任烧结和成型这两个专业的团队负责人,并且在操作过程中确定了7名主操手,大胆授权,发挥所长,不但促进了工作的开展,而且使整个团队形成了关系融洽、配合默契、优势互补的良好氛围。”“在这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就像亲兄弟一样,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大家想的都是如何把个人力量融入到集体力量中,拧成一股绳,尽快完成生产任务。”赵云峰深有感触地说道。

  负责芯块烧结的组长、中核北方高级技师霍冰一直带病工作,需要输液又不能影响工作,为此他医院单位两头跑,经常拔掉吊针跑回工作岗位上,硬是凭着这股子精神,确保了工作没有受到半刻耽搁。而对于“80后”的冶金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员工卢利利来说,能够参与原型微堆燃料元件单棒这项工作是难得的一次机会。“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够全过程参与到一项新的科研生产任务,是我们的幸运,也更有利于锻炼出一支能够随时应战的队伍。”韩志华表示。

  相较于冶金研究所2013年9个科研项目而言,原型微堆燃料元件单棒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影射出中核北方冶金研究所每个科研生产项目所走过的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科研向生产转化”的求索之路。“科研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版本可复制,每个项目的开展都是一次新的超越,唯有依靠自己的努力突破技术难关,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最优,给用户以最满意的答案,才能把核心竞争力始终撰在我们自己的手心里,才能在市场机制浪潮的冲击下勇立潮头。”魏东波说道。(郭宇)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