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内核讯  > 大西北孕育核电希望

大西北孕育核电希望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5版 发布日期:2013-07-08

  环境保护部核电安全监管司 刘文浩

  2013年5月上旬,我作为中央国家机关“根在基层中国梦”青年干部调研实践活动“第一团”的团长,与全团9名团员走进戈壁、走进核工业,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调研实践。

  作为一名曾在核电企业工作而后进入国家机关从事核电安全管理的青年干部,我却对西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存在陌生感,因为西北地区并没有核电企业。但通过培训、参观、走访、座谈和同工等一系列调研活动,我对西北地区乃至中国的核安全监管工作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尽快建立完整且相配套的核燃料循环体系

  核能作为一种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和接受。目前,我国是全球在建核电项目最多的国家,未来需要大量的核燃料(主要是铀-235)。天然铀是不可再生资源,但乏燃料中的铀-235和钚-239都是宝贵的可利用核燃料。因此,尽快建立一个完整的与核能发展相配套的核燃料循环体系是实现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靠自己的雄厚核工业基础,我国成功地自主研发了后处理工艺,并在四〇四厂内建设完成了中试厂,预计在其完全建成后每年可处理200t乏燃料。随着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逐步成熟,我国将建设年处理能力达到800t的商用后处理厂,可满足4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乏燃料后处理需要。

  商用后处理厂发展存在压力

  商用后处理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核科学技术与工程、自控、材料、遥感、微电子等多个学科,各学科间密切交叉互动,不仅需要大笔专项资金支持,还需要各类科研技术人员互相配合,通过反复论证试验才能最终实现后处理的商业化。其难点包括:

  目前中试厂还处于系统改造阶段,达到预期处理指标和能力尚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商用后处理厂虽然以中试厂为基础进行设计建造的,但绝不是简单地增加生产线和增大处理容量,其工艺需要进一步朝更安全、可靠和经济的方向发展,在工艺系统优化、降低处理成本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我国现有的核电厂堆型较多,采用的燃料元件也各异,如何对不同乏燃料实现后处理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既然是商用后处理,那么经济性就是重要因素,但目前后处理技术的经济性较差,如何在经济性和资源利用上取得平衡也是需要大量研究和试验的。

  国外的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对国内尚未放开,使得国内技术人员很少有机会学习到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国产后处理技术商业化的难度。

  核安全监管同样面临挑战

  随着中试厂的建设和乏燃料后处理商业化的推进,核安全监管者同样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我国乏燃料后处理技术起步较晚,对其进行核安全监督也是近几年的事情,监管经验不足,监管制度和文件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随着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商业化推进,后处理的核安全监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乏燃料后处理涉及的专业较多,监督员的知识面无法完全覆盖,不利于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现场派驻的技术支持专家进行技术把关,可以有效弥补监督员专业知识的欠缺,同时适当增加后处理方面的专业培训。

  西北地区的民用核设施多属老厂,几十年来传承的核安全文化曾经有力的保障了厂里的核安全。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以核电安全文化为代表的新核安全文化更有利于核安全的保障,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企业员工核安全文化宣传的力度,营造核安全文化的氛围。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