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 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内核讯  > 大数据在核电公众沟通与舆情应对中的应用探究

大数据在核电公众沟通与舆情应对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发布日期:2022-05-20

《中国核能行业智库丛书(第四卷)》已完成出版发行,这是一本发产业先声的智慧文萃,是行业专家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产业前途命运进行思考的思想文库。自2021年12月起,协会微信公众号将精选大部分文章与广大读者共享。今天推出的是核安全与公众沟通板块文章《大数据在核电公众沟通与舆情应对中的应用探究》。


雷玮剑


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管理专业,


供职于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长期从事核电工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研发及应用。


《大数据在核电公众沟通与舆情应对中的应用探究》


核电,作为一种绿色、清洁、经济、稳定的能源利用方式,能够为社会提供清洁、经济的电力能源供应,保障局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核电相继成为多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恶化、调整能源结构的首要选项,也成为电网系统基荷电源的优质选择。据统计,“一带一路”倡议沿线有 41 个国家已发展或拟发展核电,另有 11 个国家正推进核电发展。核电作为大型装备制造业、尖端复杂技术交叉融合的典型缩影,涉及材料、机械、仪器、流体、化工、矿山等多个行业领域,对国家相关产业集群能力水平的提升、工艺提升的完善具有助推作用,是大国重器的名片之一。


然而,核电具有“核”“电”二重属性。所谓“核”,其研发、设计、建造、运营等全寿期中,均涉及到民用核设施、核燃料的利用、存放与处理;所谓“电”,其可对外输送安全、稳定、优质的电力能源。有鉴于“核”属性,核电在社会公众心中标有“神秘”之烙印。纵观全球核电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各种质疑、抗议与反对声音,公众对核电的接纳程度更是跌宕起伏。


1979 年美国三哩岛事故,大幅缩减了美国公众对核电安全的接受度。1986 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更是严重摧毁了当地公众对核电的信任度。2011 年 3 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瑞典、德国、希腊等多个国家相继宣布弃核。我国核电发展战略进行适应性调整,相继采取“安全大检查、新建核电项目审批暂缓”,最终明确在“安全高效”的方针下积极发展核电的总基调。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公众对核电的关注度与认可度均发生变化,国内部分地区公众盲目抢购碘盐、甚至服用碘片或碘酒等。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于同年 8 月审议通过了《核安全行动计划》,为巩固全世界核安全框架,形成“加强公众沟通、加强应急准备与响应”等 12 项主要行动。此后,安徽望江民众抗议江西彭泽核电项目建设(2012 年)、广东江门千人抗议核燃料工业区项目建设(2013 年)、江苏连云港民众抗议乏燃料后处理厂前期选址(2016 年)等事件屡屡上演。


由此足以体现,社会公众对核电的关注度、熟知度与接纳程度,已成为与核电技术路线安全性、经济性同等重要的因素,共同决定着“单个核电项目的选址、建设及运营”“我国核电行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核电能源战略总体布局”。近年来,我国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自我权益意识得到持续提高。然而,我国社会公众在核电领域的基本认知、逻辑理解与接纳程度,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平均文化水平的累积而提升,已演变成制约我国核电战略发展的突出因素,亟需强化核电领域的科普宣传与公众沟通。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张帆等从心理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等视角,经过深层原因及内在机理分析,认为针对重大民生基础设施“邻避效应”,与“社会公众对政府或企业的不信任度、对风险感知的灵敏度、对环境危害及经济利益的恐惧感、环保意识及政治民主化的诉求、基础设施自身”等因素相关,总结得出重大民生基础设施的“邻避效应”多发生在选址、建设阶段。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于 2010 年就公众了解核电的渠道方式开展调查问卷,数


据表明:约 68% 社会公众的了解渠道为互联网,约 14% 为报纸与杂志,约 9% 为广播电视,另有 9% 为其他渠道,并提出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南方周末》于 2010 年借助互联网开展“民众对核电态度”的专题调研,共收到 50 672 份反馈,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参与调研的公众认为政府的宣传不足采信。《新京报》于 2011 年就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我国公众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70.8% 的人担心核辐射扩散至我国,仅有 12.4% 的公众同意在居住区建设核电项目。


王彬等以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的公众为研究对象,按公众居住地、核电站所在地间直线距离为参数,将公众划分为“核心区、可能重度污染、可能中度污染、可能轻度污染、安全区”5 个群体(见图 1),提出“地域 - 认知 - 心理压力” 概念模型,分析前述 5 个群体的心理变化,从事故发生前、中、后 3 个阶段提出防护及疏导措施。刘文学总结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致使我国公众产生“邻避效应”的因素有 5 个:对政府与项目发起方的不信任、知识与信息的欠缺、对风险与成本所持观点的狭隘性及局部性、对邻避项目的情绪化评价、对风险具有特别的规避倾向。韩智文研究得知舆情事件在时间上可划分为发生期、发酵期、发展期、高潮期、回落期、反馈期等阶段,外部媒介对舆情的关注热度一般持续 2 周左右,而舆情应对的最佳时间窗口为事发后 4 小时内。周新成于 2011 年在韶关核电站规划厂址周边直线半径 30 千米范围内开展问卷调查,数据表明 65.9% 的被调查人支持我国发展核电,但支持在韶关建设核电的人数不足 20%。

微信图片_20220520161942.png

图 1 按核电站与居民居住区直线距离的社会公众分类


作为一个由来已久的课题,专家学者们对核电公众沟通、舆情应对已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但经归纳梳理可得知,各位专家前辈的研究落脚点主要体现在“重 视公众沟通与舆情应对工作、采取针对性措施方案、构建核电规划建设运营阶段公 众参与机制、及时定期公开与发布核安全数据信息知识、科学化新标准项目选址、建立深入高效公众沟通渠道、创新核电知识科普宣传方式、实施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有效监督、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些结论与方向听起来言之有理,但 仔细斟酌不难发现,由于缺少可量化的事实数据、可承载业务的软件工具作支撑, “针对性”“有效”“及时”“高效”就难以直观化呈现衡量、难以落地生效。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基于我国核电之现状,结合大数据技术在该领 域的应用实践以对前述问题做出回应。


2 我国核电公众沟通与舆情应对现状、挑战及对策


2.1核电公众沟通与舆情应对现状


核电公众沟通实属一项综合性、长周期、持续性、常态化的民生工程,更是消除公众心目中核电神秘感、恐惧感的撒手锏,其最初目的为将公众在核电领域重大关切的问题及信息,及时、准确、无误地告知给社会公众,以最大程度获取公众认知上的接受理解、诉求上的反馈。我国核电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数十台核电机组建设与运营经验的沉淀,已初步建成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的核电公众沟通组织,形成“中央督导、政府主导、企业作为、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从面向公众沟通的主体上,可划分为政府及监管机构、学会协会、核电企业;从沟通渠道与方式上,可划分信件、电话、传真、电视、报刊杂志、电子邮件、网络以及新媒体等。


2.1.1政府监管机构与学会协会


总体负责顶层规划设计、方案审定、规范性文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技术标准等)的制修订。近年来,政府及监管机构相继出台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核材料管制条例》《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实施办法》《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的核安全》《中国的核应急》《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核与辐射安全公众沟通与工作方案》《关于加强核电厂核与辐射安全信息公开的通知》, 对我国核电发展总体规划、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核安全相关的公众沟通与公众参与工作提供宏观性指引,发挥“指挥棒与神经中枢”作用。通过“全国核应急宣传周”“核电安全宣传周”“核电安全主题讲座”“绿色核能主题科普活动”“设立核科学日”等形式,参加全球核安全峰会等国际性论坛会议,向全世界尤其是我国民众阐述我国核电领域的价值主张、发展理念,展示核安全领域取得进展成就、促进公众对我国核安全及核应急救援体系的认知了解,引导社会公众的兴趣、关注度、参与度、拥护支持率。


针对规划及在建核电项目,根据项目推进进展,分别在选址、初设、装料等关键阶段,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分析报告,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而其他环节报批、论证、审查、决策程序多为封闭式开展。针对在运核电站,由监管机构定期收集、统计核电站及其厂址周边温度、湿度、风向、剂量、水文、化学物质含量等环境数据,出具评估报告,以分析核电站的运行对核电站外环境的影响关系,发现异常则及时通报,便于社会公众可动态了解核电项目周围环境变化情况,但这种“报忧多于报喜”模式实质上会对公众心理产生负效应。


2.1.2核电企业


核电企业是当前公众科普宣传与舆情应对的主力军,结合自身实际运作情况设置一整套运作体系。但一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开展公众沟通:


所谓“请进来”,各核电企业在核电站内都配置有科普展厅、接待展览中心,配备专兼职接待或公众沟通团队,负责对前来参观的社会公众进行科普讲解。每年通过公众开放体验日、冬夏令营活动、邀请在校生(核电站附近中小学、专业对口大中专学生等)参加核电科普活动、知识问答竞赛、打造工业旅游基地,通过丰富、多元、直观的方式引导公众认知核电、接受核电,邀请技术人员或专家现场解答到访公众关切的问题,例如,核电站是否安全?是否对身体健康有伤害风险?需采取什么样的防范措施?等等。在尊重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的同时,最大程度降解核电在公众心中的神秘感与恐惧感。


所谓“走出去”,核电企业通常会优先对核电站厂址所在地周边民众,最大范围地开展科普宣传,通过“扎牢核电站周围的篱笆、核电进社区或进家庭”方式, 从当前与长期、经济与生态等维度,对核电的优越性予以解读,夯实周边群众的基础,履行社会责任,体现核电企业的担当。同时,都会参加核电站所在地政府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青年联谊、科技展览活动。召开主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在运核电机组、在建核电机组的具体数据,打造通俗易懂的企业价值观及文化,前往核电站附近中小学或专业对口大中专院校开展“校企共建”、招聘宣讲会或巡展、“志愿者支教”及其他各类公益活动,借助音视频、海报开展核电知识,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推介核电知识与文化,宣传核电的安全与可靠程度。同时,各核电企业也会编制科普教材、宣传手册、报刊杂志、专著书籍、宣传视频、主题纪录片,在科普宣传的同时解读我国核电发展政策、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随着信息媒介的发展演变,新媒体(QQ、微博、微信、公众号、H5 网页、钉钉等) 以及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迭代,移动互联网具有加载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等显著特点,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与数据的主要途径。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核电企业与时俱进,在宣传渠道拓展方面下足了功夫,相继经历了内部刊物到官网、微博、公众号的延展,旨在以新颖、潮流的媒介方式,延续或提升已有公众的兴趣度, 发展新的感兴趣公众。


2.2核电公众沟通与舆情应对面临的挑战


2.2.1公众沟通与舆情应对渠道多元,但模式滞后、信息数据碎片化且关联性不高我国核电公众沟通在覆盖面上呈现大而全,但在实质效果上未能聚合形成有效合力,尚未在该领域形成全国“一盘棋”,难以支撑前述工作的持续、有序、优质、高效的开展。


(1)模式滞后,日本福岛核事故至今,我国核电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与新要求,例如经济增速转缓、风电太阳能等发电方式造价降低,核电或将逐步承担一定量的电网调峰任务,政府及公众对生态环保的要求逐步提高……同时,新媒体已颠覆式影响着公众主要的社交平台,公众社交的主流媒介,已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QQ 转变为贴吧、微博、微信、支付宝、抖音、头条等。然而,我国核电公众沟通、舆情应对依然沿用已有的成熟模式,与社会的需求相脱钩,宣传效果相差无几, 呈现“换汤未换药、同一水平重复”的客观现实。然而,如何利用新技术,结合各种媒介渠道的自身优势,实现这些渠道在公众沟通、舆情应对方面的聚合效用未得到深思,呈现出“工作付出很多、实际成效不显著”“广而不深、全而不透”的反差现象,亟需引入新思路、新手段,为我国核电的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2)信息数据碎片化且关联性不高,不论规划方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宣传视频或实际数据,皆为各方自成体系,甚至一个宣传主体方运维一套数据,这部分数据彼此之间的横向关联性不高,并没有实现层级化、精准化对应,据实、按需地传导给社会公众,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指导意义值得深思、有待斟酌。同时,多元化的沟通与信息发布渠道,但因出发点的不同,各涉核主体在内容披露过程中内容取舍、颗粒度拿捏难以统一,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内容信息碎片化、杂乱无章、真伪交织。移动互联网中夹杂着大量的伪信息,给公众的认知与了解形成干扰。


2.2.2公众沟通缺乏以公众为中心、未建立面向公众的持续性跟踪评价机制


政府单位、监管机构、专业学会、核电企业等在实际沟通或行文过程中,不论是分析核电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海域条件、气候环境条件,解读核电项目安全性与经济性,多援引理性客观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报告,多采用专业术语、技术指标、风险概率来进行机制推理与论证表述,内容专业性强、枯燥乏味、可读性低。


众所周知,信任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核电本身属于技术尖端、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型、专业程度高行业。因此,相较于其他通用消费行业(例如家电、汽车、手机等),公众对核电要拥有一个较为完整化、体系化的了解,门槛条件非常苛刻,不是一次参观体验、一节课堂讲座、一个记录短片所能够承载的。同时,社会公众在核电相关基础科技知识的储备缺乏、碎片化的条件下,对核电的循序渐进认知难以得到保障,加之无法真正深入地参与到核电沟通之中,对核电项目的意愿诉求难以得到充分、准确且完整表达。因此,公众“谈核色变”、对核电抱之以“杯弓蛇影”之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必然结果。


2.2.3各方信息不对称、期望出发点及侧重点有所不同


当前模式下,社会公众在核电公众沟通中掌握的信息有限、属于被动接收方, 因此与政府单位、专业学会、核电企业等主动沟通方所掌握的信息、储备的数据存在天然不对称性。另外,针对同一起涉核事件、相同信息内容,政府单位、专业学会、核电企业在与公众对话沟通的时间选择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利益考量层次、思考的视角与广度不同,对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取舍、措辞侧重点、颗粒度拿捏、口径把握等方面参差不齐。由此可见,信息内容的不对称性,各方数据信息表述、解读能力的差异性,加深了公众对核电项目及群众性事件的理解偏差,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核电公众沟通的效果与品质。


2.3大数据在核电公众沟通与舆情应对中的应用对策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深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B2C 行业的用户感兴趣商品推荐、流媒体的感兴趣音视频推送、手机银行的应转账建议、航空公司的航班推荐、天气动态以及行程提醒,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服务场景。然而,以上场景的实现,底层无一不是建立了用户历史行为数据库、借助大数据技术及算法引擎来支撑。我国核电公众沟通、舆情应对的数据尽管散落在各个平台网页、归属于各个组织主体,但表现形式上无外乎流程、表单、文本、音视频,而这些内容在大数据领域都可以标注、解析与应用。同时,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疫”期间,不论是专家解读、科普宣传,亦或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新数据、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全过程直播……都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公众沟通、舆情应对方面的良好实践。有鉴于此,本文结合大数据技术原理、我国核电公众沟通数据现状,提出几点应用建议(见图 2)。

微信图片_20220520161942.png

图 2 大数据在社会公众沟通及舆情应对的场景框架


2.3.1政府及监管机构、专业学会、核电企业数据的贯通联动共用


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在政府机构监管单位的统筹下,整合当前政府单位、学会协会、核电企业已掌握积累的历史、零散的数据,利用信息技术“软连接”方式突破行政区域、组织机构壁垒,实现我国核电行业公众沟通、舆情应对领域基础数据“一盘棋”。构建我国核电社会公众基础数据库、核电通用信息、各核电项目建设及运营情况和新数据库,实现规划文件、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实际数据、社会公众沟通数据在政府及监管单位、专业协会、核电企业间的互通联动、共享共用。另外,应参照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展一次全国范围内、系统全面、面向公众的核电可接受性调查,为后续公众沟通、舆情应对的场景服务提供基础数据。


2.3.2基于人员画像技术构建社会公众特征模型,沟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中心


根据记忆曲线规律,每发生一个正面突发事件,公众对某领域的关注度、接纳程度会取得不同幅度的上涨,之后按一定时间跨度转入衰减期。与之对应,每发生一个负面突发事件,公众对某领域的关注度会取得一定程度上涨,接纳程度会取得一定程度衰减,之后按不同时间跨度转入调整期。


为此,应遵循信息传播规律与记忆曲线,基于人员画像技术构建社会公众特征模型,为每位社会公众建立核电了解历史档案信息画像,特征包括但不限于类别(附近居民、地域企业家群体、核电企业合作单位员工、自媒体大 V 等)、性别、年龄、地区、学习或工作单位、职业、常居地与核电站的就近距离、受教育程度、最高教育程度对应专业、感兴趣指数、了解熟知程度、累计了解时长、最近一次了解时间、对核电发展的倾向性态度等,不同维度的特征所占权重不同、且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动态调整参数模型。


基于数据记录及特征模型,每间隔一定周期(时间跨度可长可短)进行复训, 让核电知识的了解与认知成为与社会公众相伴一生的课堂。同时,持续跟踪记录每位社会公众接触了解过核电之后,对核电的态度与认知上的变化……建立每个受众的核电了解与心态变化数据库,基于用户行为对其所需的核电知识及讯息精准化推送,以循序渐进、动态递增、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公众沟通,提升社会公众在核电方面的认知理解能力、分析判别能力。


同时,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将核应急场外演习场景三维模拟化,通过网络引导社会公众参加,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感,以指引社会公众学习核应急突发事件的响应机制、自我救助技能;在语言表述与素材的组织上,应力求化繁为简、通俗易懂;信息数据公开范围的把握上,在保障核电项目安全运行条件下最大化公之于众,以避免公众“管中窥豹”。


2.3.3利用支持向量机构建核电舆情信息真伪识别模型


“蓝色、透明”是我国核安全文化的底色与本色。核电相关舆情信息,属于面向特定行业与垂直领域,与一般通用百科类讯息相比,核电舆情信息在数据规模上属于小样本。然而,支持向量机、自然语处理技术具有训练样本规模小、迭代优化速度快等特点。


因此,可以借助网络爬虫及搜索引擎,精准爬取、实现对网络、所有移动终端中舆情的实时监测。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机理,提取核电项目舆情关键特征(例如项目的物理位置与所处阶段,舆情受关注的热度、持续天数、点击量、转载量、阅读IP/ 人数、评论数、累积 / 人均浏览时长、舆情源(官网、论坛、贴吧、微博、自媒体)、倾向性观点、舆情真伪的判别指标,并映射构建关键特征、真伪判别指标间关系模型,逐渐基于优化算法及技术(基于网格划分 -Grid Search、基于遗传算法 -GA、基于粒子群 -PSO 的参数寻优法,朴素贝叶斯算法)构建特征与真伪之间的关系,在舆情萌芽阶段即可完成定位与甄别,通过官方认证后的平台发布澄清,践行我国核电“蓝色、透明”的理念,利用经官网认证的权威平台发布信息、其他渠道可转载, 以规避误导性传播。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及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对我国核电公众沟通及舆情应对的现状及问题痛点进行归纳总结。另外,借鉴流媒体、新媒介在通用消费及其他垂直行业领域的应用实践,提出基于“自然语处理、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数据处理应用”等技术在核电公众沟通及舆情应对工作中的切入点及实施路径。因时间及精力有限,各切入点及实施路径的具体实施细节,有待在后续工作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完善。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