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年伊始,浙江三门湾畔,一座重达千吨的钢穹顶在2600吨级履带吊车的牵引下,稳稳落向三门核电3号核岛顶部。这一刻,全球首台CAP1000机组——三门核电二期工程3号机组实现了又一个里程碑节点——核岛钢穹顶吊装就位。这一节点顺利实现的背后,凝结了数百名建设者历时8个月的智慧与汗水,是三门核电建设者不负嘱托、用心打造标杆工程的写照,更是三门核电人“追求卓越、保持领先、勇立潮头”的集体宣言。
困局突围,敢啃技术革新“硬骨头”
钢穹顶吊装是核岛建设的“封顶之战”,而安全壳顶封头(CVTH)是其关键前置条件,但钢制安全壳(CV)与屏蔽厂房钢板混凝土结构(SC)“套娃式”施工逻辑互锁,且大吊车起升高度限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钢穹顶吊装节点无法按期实现。
面对CAP1000机组SC与CV结构复杂施工逻辑,吊装方案团队在无参考案例的情况下,打破常规,创新提出“分圈吊装+工艺索具优化”方案,进一步优化安全壳顶封头就位先决条件。这一技术革新不仅节省了工期,还更有利于后续施工,为全球同类工程提供了“三门核电方案”。

事前策划重要,先决条件落实及精细化执行更为重要,为确保大件吊装的安全质量,吊装负责人陈伟星提出并推动实施10余项保障措施:制定“吊装安全间距先决条件检查表”,保障精细化吊装要求;优化大吊车后撤站位以增大吊装半径,增设SC/CV防碰撞工装等。此外,团队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针对模块变形风险提前加固,并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碰撞模拟,确保“零干涉”目标。
“这场胜利是算出来的,更是干出来的。”当钢穹顶以毫米级精度精准就位时,工作人员感慨道。三门核电人用科学谋划与极致执行,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为全球核电站模块化施工树立了新标杆。
焊花闪耀,百人鏖战铸“钢铁脊梁”
钢穹顶的根基,是SC结构的6000米焊缝。为高质高效完成拼装工作,焊工团队展开“焊将”总动员:高峰期110名焊工昼夜轮转,在50米高空与时间赛跑。盛夏的三门,焊接工棚内温度突破50℃,焊工们裹着厚重防护服,弯腰穿梭于钢筋密林中。汗水浸透的工装能拧出盐水,藿香正气丸和冰块成了“续命标配”。每圈近300米环焊缝一次合格率100%。“每一道焊缝,都是对核安全的承诺。”现场负责人宓进军这样说。
在SC夹层管道焊接中,团队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钢筋密布、焊接空间不足80厘米,焊缝需100%探伤检测。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较高的检测要求、较大的施工强度,团队对工作人员进行悉心疏导,组织筛选精锐,多名焊工经过一个月焊接特训,最终选拔出江涛作为主力人员。他蜷缩在幽闭夹层中,以“绣花功夫”完成高难度焊口,用焊枪火花照亮了核电人的匠心。

深夜,SC夹层深处,射线检测员卢胜钦正在艰难攀爬,悉心检验。左右宽度不足40厘米、上下高度15米的逼仄空间内,需要身背检测设备,在钢筋丛林中重复攀爬布片。扑在工作现场的他连续两周“衣不解带”,用脚步丈量每一寸焊缝。“今天的施工质量,就是运行时的核安全。”他坚定地说。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团队最终在规定期限内取得SC夹层内焊口的100%一次合格率,出色完成了任务,用无私奉献精神书写着属于核电人的壮丽篇章。
协同奋进,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钢穹顶吊装是“万人操弓,共射一招”的协同之战,三门核电联合各协作单位成立多个党员突击队,持续优化施工工艺,攻克技术难题。
为确保钢穹顶施工进度,钢结构队队长颜文龙每天带领生产、技术人员对穹顶拼装和牛腿安装作业面进行带班检查,深入班组了解实际施工状态,第一时间解决制约因素,有效提升了班组施工作业效率。为了兼顾钢穹顶吊装安全及后续施工便利性,他牵头积极与其他施工单位协商提前引入物项存放位置和尺寸要求,每天对动态变化的干涉物项进行巡检和整理,最终实现了穹顶吊装就位“零干涉”目标。

党员突击队中坚李颉的工装口袋常年装着三样东西:施工图纸、对讲机、党员徽章。他的足迹遍布钢架密布的核岛,从SC模块拼装到穹顶吊装路径规划,每一个环节都留下了他躬身实干的身影。面对钢穹顶牛腿钢板资源紧缺,经多方协调,紧急调运相关物资,与设计团队实时对接技术方案,大幅节约工期。同志们纷纷表示:“只要有李颉在,再复杂的难题都能拆解成‘流程图’。”
团队不乏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李庆忠的安全帽上贴满17张吊装通行证,这是他参与了三门核电二期工程开工以来各项大型构件吊装就位工作的“功勋章”。一次SC模块吊装前,他发现吊索受力计算存在毫厘偏差,当即叫停作业。“核电工程容不得‘差不多’!”年轻工程师称他为“安全盾牌”,李庆忠对后辈说:“每个人都是最后一道防线。”
1月22日清晨,初升的太阳穿透云层,为核岛镀上一层金边。钢穹顶丝毫不差,顺利就位。这场胜利,是科学谋划的智慧结晶,是百折不挠的意志赞歌,更是三门核电人“充分准备、一丝不苟、万无一失、一次成功”工作理念的生动注脚。正如三门核电建设者所言:“每一次吊装都是归零重启,每一道焊缝都是永恒承诺。”在这片热土上,他们以钢铁为笔、汗水为墨,继续书写着核电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