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员 钟和平
有些创造历史的变革节点,当时并不见得多么轰轰烈烈,而是润物无声地就发生了。
比起当前全网刷屏的《黑神话·悟空》浪潮,日前有一则消息动静没那么大,但对核工业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甚至不啻于开启了核能利用的“新纪元”。
作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品种,核能虽好,核电发电量在我国年发电量中占比却不到5%(2023年,全球而言核电发电量占比都有近10%)。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怀揣一身好本领的孙猴子,做“弼马温”也能把天马养得膘肥体壮,却远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同时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核能利用要拓展规模,需要苦练“内功”,以科技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也需要各方面统筹协调,给予发展空间。
这个空间一是厂址,二是应用场景。在“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方针指导下,核准厂址不断增加,但现阶段囿于“沿海”概念,空间还是相当有限。核工业人绞尽脑汁,目光聚焦应用场景,提出了“核能多元化”的思路并付诸实践。
核能是能源,能源的形态并非只有电能。在核反应的过程中,核能首先转化为的能量形态其实是热能,把水变成高温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电”可以输送给千家万户,用“热”也可以做很多事。不说“上天入地”,就说近在身边的居民供暖、工业供热、供汽、制氢等,前景就非常广阔。
从核能供暖到工业供汽,在海阳、在秦山、在田湾,扎扎实实地迈出了核能多元化的步子。但最近这则新闻,其背后的意义仍然是空前的——《国务院核准,全球首个!2台华龙+1台高温气冷堆!》。这次核准消息发布后,五个核电项目里最受瞩目的似乎就是中核的江苏徐圩项目。新闻里这句话尤其引人关注:“全球首个将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创新采用‘核反应堆-汽轮发电机组-供热系统’协同运行模式,以工业供热为主、兼顾电力供应的核动力厂。”
再简单点,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核能供热发电厂”。
原来,核电厂搞供暖也好,供汽也好,要么是捎带手做的,要么是以本来就有的核电厂为主体开拓的。而这次主体颠覆了,都不能叫“核电厂”“核电站”了,如果嫌“核能供热发电厂”太长,可以叫“核动力厂”“核动力站”,偏激些还可以叫“核热厂”“核热站”。这是具有开创性的。
同时,这也意味着自2023年12月我国建成世界首个实现模块化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运行的核电站后,高温气冷堆的批量化正在路上。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自主三代+自主四代,苦练“内功”的耕耘终于迎来栽种发芽、遍地开花的喜悦。
以工业供热为主的核动力厂,不是核工业人一厢情愿,而是国计民生切实所需。君不见,该项目“建成后将为连云港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大规模供应高品质低碳工业蒸汽,对加快能源、化工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这,就是应用场景,就是核能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即将做出的新贡献。让天更蓝、水更清,我们还能做更多。核能造福人类还有哪些新场景?愿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