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 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内核讯  > 岷江堆的进与退

岷江堆的进与退

来源: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发布日期:2023-01-12

砖石有性格吗?


当他们被垒砌成核反应堆,会有自己的标签吗?


几万年前,峨眉山脉和青衣江水早早准备好了一个舞台,当岷江堆悄然登场,它的进与退、光与热、舍与得,赋予了自己鲜明的外衣。


岷江堆,全称岷江试验堆(MJTR),因倚靠岷江支流而得名。今年6月,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将它向全社会开放,面向全国征集辐照试验需求。自此,这个坐落于四川群山间的核反应堆,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进与退


应时而进,曾为国之重器做万全准备。


顺势而退,隐姓埋名也有“桃李满天下”。

0.jpg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开始自主设计建造中子通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就像每个成功的将军身旁总有勇于冲锋的兵,为了满足高通量堆有燃耗的物理性能研究需求,作为其26个配套设施之一,岷江堆应运而生,同步建设。按照方案,它将被建造成一个长8.5米、宽2.2米、高8.98米的“游泳池”,堆芯浸泡在“泳池”里,进行冷却。


“建设的过程不算顺利”,一位一所老员工回忆,当时的主体厂房、水池和通风、补水等设施均已建成,但反应堆控制仪表和热工仪表由于历史原因出现问题,修建工作陷入停滞,“如果就此停工,当时那些先进的设备都将变成废品”。时任的一所所长对这样的情况很是痛心,1984 年,综合考虑到岷江堆在乏燃料、单晶硅和医用同位素方面的利用价值,他着手开始推进岷江堆的建设。


彼时,高通量堆已建成并达到临界,它所产生的一系列实验结果,让岷江堆的可靠性有了进一步提升。同时,在资金方面,老所长争取到了20%的国家投资,并以50%的贷款和30%的自筹资金,解决了岷江堆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1991年2月3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伴随着广播响起,反应堆成功达到临界状态,功率也从最初设计的100千瓦提升到5兆瓦,完成了50倍的跨越。


上世纪90年代,响应国家的需求,岷江堆激流勇进,填补了我国在单晶硅和医用同位素方面的一定空缺,同时将高通量堆燃料燃烧后的乏燃料进行了再次利用,提高了燃料元件的利用率。


能进,亦能退。


进入21世纪,高通量堆所承担的国家任务越来越重,由于两堆的冷却系统有一段共用的管线,不能同时运行,岷江堆的运行时间越来越短,甚至陷入停运。在当时,首先要保证的,还是高通量堆不受影响。尽管岷江堆的生产一度停滞,但它仍然在发挥自己的价值。


对于其他反应堆的运行人员来说,正式上岗之前,能有一个现成的堆进行临界训练,是难能可贵的机会。岷江堆在“退”的十几年间,就承担了这样一个培训者的角色。秦山核电、大亚湾核电、三门核电等核电站,都曾派出过人员来到岷江堆,在很多一所员工的记忆里,那些年的岷江堆就像一个耕耘在深山的老师,为国内的许多反应堆培养高素质运行人员,“怎么开堆、怎么提控制棒,实际来操作一下,肯定比看操作手册强好几倍。”


光与热


单晶硅和医用同位素,一个关乎国家芯片行业安全,一个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靠着一块小小的燃料,岷江堆在这两个领域持续发光发热。


想象一个布满紧密相接的圆圈的孔道 ,里面每个小圆为一个“栅元”,是孔道的最小单位。越靠近反应堆中心,中子通量越高,所受的中子辐照就越强,越利于生产高比活度的医用同位素,而单晶硅的特性让它需要在外围区域进行辐照。因此,医用同位素与单晶硅可同时开展辐照生产,既节约燃料,又提高效率。


单晶硅的原材料是一根根原始硅棒,经过堆内辐照后与中子发生反应,形成微量杂质,这些杂质就是提高导电性能的关键。经过辐照的硅棒将被厂商根据需求切割成不同尺寸的薄片,用于芯片生产。而大尺寸单晶硅辐照工艺,上世纪的岷江堆是全国“独一份”的,曾前后为国内的芯片制造业输出过产值超100余吨的宝贵单晶硅资源。


2020年,核动力院开始对岷江堆的冷却水管线进行改造,用一年的时间,使岷江堆实现了独立运行,不再受高通量堆的约束。


“国内大部分的硅厂会选择去国外辐照单晶硅,包括我国最大的单晶硅厂,也得去国外”,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运送到国外,不仅成本高,更是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岷江堆的独立运行,对国内的单晶硅产业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尤其是我们实现了8英寸单晶硅的辐照条件,目前国内只有我们可以容纳这样的大尺寸。”

0.jpg除了单晶硅,医用同位素的生产也是岷江堆的肩头重任。


医用同位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是核医学诊疗的基础,广泛应用在对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等重大疾病的诊断治疗上。它的生产方式分为三种:反应堆、加速器、同位素发生器。这其中,反应堆的“霸主”地位无人能及,80%以上的医用同位素由反应堆辐照产生,岷江堆则是核动力院手中的医用同位素生产“利器”。


2010年,当一所四室的副主任罗宁第一次踏上核动力院的土地,岷江堆 就作为战友之一,陪伴他开始了医用同位素的研发生产之路。“岷江堆从设计之初就有与生俱来的医用同位素属性”,罗宁介绍,在岷江堆最中心的孔道位置,也就是专业所称的“K11孔道”,非常适合用来辐照医用同位素,而上世纪90年代,岷江堆已经开始生产钼锝发生器,这在同一时期的国内是极少见的。


在2010年后,罗宁和他的团队投身于碘-131、碘-125等稀缺医用同位素的研制,在无数个日夜里,大量的实验数据从岷江堆来到他们的手中,岷江堆就像一个战友,十年如一日地共同奋战在医用同位素科研一线。一直到现在,碘-125的研发任务也依旧在岷江堆进行,它也已成为核动力院重点发展的核技术产业研究堆与生产堆。


舍与得


舍与得,相生相倚。岷江堆,舍掉的,是对科学资源的“独占”,得到的,是全国上下的共同进步。

0.jpg

放眼全国,核反应堆是非常难得的资源,且不提从零开始建设反应堆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系统工程,即使在建设完成后,仍然要经历多次的改造,才能够不断地适应科研发展的新需求。


建成只算闯过第一关,在反应堆的运行过程中,由于仪器精密、专业化程度高、安全要求高,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参与工作,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都是一个巨大的数目。


对于企业、大学及研究院所来说,拥有反应堆资源难度太大,与此同时,岷江堆具有的自身安全性高、用途广泛等特点,具备向社会开放共享的能力,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


宝贵的资源,要独享吗?岷江堆的回答,是“绝不”。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发挥大型科研试验设施的平台作用,为核技术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撑,由核动力院院长王丛林牵头,岷江堆正式推向全社会,打造开放性的中子辐照实验平台。


这个平台能做什么?基于岷江堆丰富的辐照孔道,多家单位的辐照任务可以集中组合起来,统一协调、统一调配,多个任务拼在一条孔道里,就像“众筹”一样,达到降低成本和门槛的作用。此外,岷江堆的开放能够吸引到有创新性的项目,让诸多科研院所在平台上大展宏图,集众人之智,开发出高经济效益、高技术水平的产品,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全面布局。“我们读书的时候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很羡慕现在的学生们”,一位相关工作人员这样感慨,书本上的数据和实验室的模拟,都无法跟真正触碰到反应堆的体验相比较,大多数科研院校的学生将能借此契机,获得学术生涯里难得的经验。岷江堆触发的,将会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想探索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一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努力吸引项目和完善制度,建设先进的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共享平台,岷江堆将为核动力院院第四次创业贡献力量,为国家投入建设的诸多研究堆的开发探索一条实现生产效益、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研究堆合作体系。


进退有度、光热交织、有舍有得,岷江堆,这颗镶嵌在巴蜀深山中的明珠,正在向世人展示它真正的魅力。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