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行业智库丛书(第四卷)》已完成出版发行,这是一本发产业先声的智慧文萃,是行业专家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产业前途命运进行思考的思想文库。即日起,协会微信公众号将精选大部分文章与广大读者共享。今天推出的是“两会代表委员提案议案”板块文章《关于合理控制我国浓缩铀进口规模的提案》
王黎明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
《关于合理控制我国浓缩铀进口规模的提案》
1 背景
核能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核能出口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方面。浓缩铀是发展核能的基础,是重要的战略物资。铀浓缩技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政治性和高技术性。
通过几代人多年的艰苦攻关,目前我国已经全面掌握离心法浓缩铀设备的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技术,完全可以保障国内核电需求,并具有出口的潜力。但与国际核燃料市场先进者相比,我国商业铀浓缩产业综合水平仍处于筋骨初成,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
近几年,全球核电建设受福岛核事故影响发展停滞,全球浓缩铀产能供大于求, 因此国际核燃料供应商争夺唯一仍在稳步发展的中国核燃料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核燃料供应商在自己的本国市场均采取多种保护政策,严格控制进口比例,以保护和促进本国铀浓缩产业发展。
2 现状和问题
2.1 我国铀浓缩产业能力正处于赶超的关键阶段
国际上具备自主离心技术和商业浓缩铀供应能力的公司只有俄罗斯、欧盟和中国三家。其中,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集成全俄核工业科研生产单位,为几十个国家提供核燃料产品,铀浓缩生产能力为 28 000 吨分离功,居世界首位。俄罗斯本土和东欧国家为其核燃料供应的基本市场。俄罗斯的生产线基本完成折旧,加上政府资本金的支持,目前生产成本为全球最低。欧盟的铀浓缩公司以欧盟国家为其基本市场,并向美国和其他国家供应,生产能力为 19 000 吨分离功。法国欧安诺公司共享欧洲铀浓缩公司的离心分离技术,主要供应法国本土,生产能力为7 500 吨分离功。
我国铀浓缩产业生产能力在近十年快速发展。2018 年 11 月 19 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大型商用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我国铀浓缩工厂当前正处于折旧的高峰期,铀浓缩生产能力规模效益尚未有效发挥。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我国铀浓缩产业整体竞争实力尚有一定差距,正处于全力赶超的关键阶段。
2.2 核燃料市场竞争已经上升为政府行为
我国铀浓缩产业长期为保障国防安全为第一责任,在核电的发展中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一直不是国际浓缩铀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世界具备铀浓缩能力的国家在限制我国进入其本土市场的同时,政府支持本国企业全力打入我国核燃料市场,采取核电捆绑、高层推动、出口退税、曲线进入等手段极力扩张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以保障其浓缩铀技术的持续领先和产业发展。据统计, 2018 年我国进口浓缩铀已占我国核电需求的 30% 以上,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管控,将对我国铀浓缩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维持造成严重影响。
2.3 我国铀浓缩产业链正处于断线的边缘
一个铀浓缩项目投产,需要经过设备制造、建设、调试等近五年的周期,受“福岛核事故”以来核电发展放缓的影响,我国已近连续五年没有新批准建设铀浓缩项目。建设项目的断线,已经严重影响了铀浓缩核心装备——离心机的生产体系。我国唯一的铀浓缩离心机制造厂由于后续建设项目的停止,已连续两年亏损,核心技术骨干不断流失,专用材料等协作供货方被迫转产,产业链已处于断线的边缘。
3 建议
当此国际形势剧烈变化之际,为保障国家战略产业安全,建议请工业与信息化部牵头,联合商务部、海关总署、能源局等部委统筹管控各类形式的浓缩铀进口。
建议自2021年6月1日起至2030年5月30日止,国家主管部委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暂不再新批准包括直接采购浓缩服务或浓缩铀、引进核电项目核燃料元件带入、国外采购核电换料元件带入、技术合作捆绑采购带入、海外天然铀在国外浓缩加工输入等各类形式的包含铀浓缩服务的进口合同。(本文刊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