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反应堆、加速器等重大设施,当今世界核科技水平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反应堆、加速器的先进程度。8月30日~31日,“一堆一器”建成60周年国际科技合作论坛在京举办。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副总干事Mikhail Chudakov(楚达科夫)、国家原子能机构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贾锦蕾、中核集团庄火林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论坛回顾了“一堆一器”历程以及对我国核科技事业发展的支撑,展望了原子能院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构建“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堆-器”发展新蓝图,并为中外专家提供了一个把握学术前沿、拓展研究视野、加强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这也是原子能院“一堆一器”建成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六十年来,以“一堆一器”为起点,原子能院建成了49-2堆、微堆、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开展了包括示范快堆技术、先进燃料元件技术、池式低温供热堆技术、微堆低浓化、数字反应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建成了HI-13串列加速器、3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高能大功率电子辐照加速器、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等多种类、多型号的加速器,并开展了大量科研工程和技术转化应用,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果。
楚达科夫在致辞中对中国在反应堆与加速器领域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他表示,自“一堆一器”建设,原子能院研发出了一系列核能技术,支持了中国清洁能源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全球核能的发展,其核能技术及实践经验的分享,对推动全球核能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贾锦蕾表示,国家原子能机构长期致力于推动核能安全高效发展,今后将进一步夯实能力基础,推动社会、企业等多元化投入;加强核能科研与实验建设,提高核能发展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推进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科研设施平台作用;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以基础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基础;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基础性研究;提高创新实效,让核能更好地造福人类;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分享发展成果,与全球核能届共同推进核能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中核集团表示,核科技是百年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时代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核科技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今年,中 核集团和中核建集团实现战略重组,新组建的集团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科技工作,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中核集团将以新时代核科技创新超越发展为核心,沿着“一堆一器”的光荣足迹,攀登核工业发展新的高峰。
原子能院院长万钢作论坛主报告,他回顾了我国“一堆一器”60年历程,展望了原子能院新时代“堆器”发展。俄罗斯机械制造试验设计局股份公司(OKBM)第一副总经理彼得鲁宁简要介绍了OKBM概况,并回顾了1958年~2018年OKBM与原子能院在反应堆技术方面的科技合作。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在报告中,对原子能院加速器技术60年科技合作与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彼得鲁宁宣读了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及OKBM分别发来的贺信,并向原子能院赠送了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商用示范快堆电站BN800的堆本体模型。
本次论坛共两天。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产业开发与国际合作部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论坛。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等科技合作国家及相关领域研究院、实验室和企业的专家,以及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等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及原子能院共20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
在加速器技术发展合作分论坛和反应堆技术发展合作分论坛上,中外专家分别围绕高功率质子加速器装置及应用、激光加速器技术、快堆技术、高温气冷堆技术等内容,作专题报告二十余篇,并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来自原子能院反应堆和加速器领域的专家分别介绍了新时代反应堆和加速器发展情况,并组织中外专家参观了中国实验快堆、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以及纪念“一堆一器”建成60周年展览。原子能院还围绕反应堆、加速器领域的国际合作机遇与挑战,组织国内外相关单位进行了多个专题的小范围会谈。
1958年,在前苏联的援助下,原子能院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简称“一堆一器”)。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跨进了原子能时代。至今,一堆一器”分别运行了50年和26年,它们的建成及应用,为我国同位素生产和应用、核电起步和发展、中子活化分析和中子散射等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同时,“一堆一器”也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是中俄友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