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内核讯  > 记首批央企工业文化遗产(核工业)“降生”

记首批央企工业文化遗产(核工业)“降生”

来源:中国核工业报 发布日期:2018-07-08

  “它是一块石头,但不是块普通的石头,它被呈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它见证了中国核工业的起步与发展,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它们是一对孪生姐妹,60年前,它们联手开启了中国原子能时代,它们是国之重器,是中国跨进原子能时代的钥匙。”“在中国版图上,它地处偏远的荒漠戈壁,在中国核工业史上,它是我国核工业最大最重要的生产科研基地,支撑起全世界华夏儿女的脊梁之城,它就是中国核城。”……6月28日一大早,明晃晃的太阳照着大地,北京仿佛一个正在升温的火炉……同样正在升温的,是正在召开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核工业)名录发布仪式的核工业科技馆。随着文化遗产(核工业)专题片的播放,现场热度持续走高。专题片中的一幕幕画面犹如一条时光隧道,引领着现场30余家中央企业代表走进核工业曾艰苦创业的地方,感受这些文化遗产曾谱写下的辉煌凯歌。

  “工业文化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我国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我国核工业在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国资委首发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核工业)名录,表明了国资委对核工业和中核集团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的信任和肯定,也赋予了中核集团在保护国家工业文化遗产上的责任和使命。”发布仪式上,中核集团董事会秘书、新闻发言人潘建明表示。

  保护、抢救核工业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文化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驻足凝视历史,凝结 “信仰”。事实上,追根溯源是对“自我”的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根在何处,心在何方?这个“自我”可以小到一个人,也可以大到一个产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激活这份生命力源泉、唤醒岁月沉淀的精神力量,必将凝结出再出发的勇气和力量。

  核工业文化遗产是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核工业文化遗产、“记住核工业‘乡愁’”,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精神、开拓未来的生动教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必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根据十九大精神,积极开展发掘、认定、保护和利用工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核工业发展脉络,63年来,核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其间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建立了核武器工业体系;创造了中国核电的历史,发展了核电、核燃料、核技术应用三大产业;建立了核军工科研体系、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期间留存了大量研究场所、厂房、设备、基地等遗址以及生产工艺、企业精神等,构成了核工业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些在核工业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的设备、设施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的因各种原因处于濒危状态。

  “核工业当前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产业、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保护和抢救核工业文化遗产已经是一件很紧迫的事情。”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主任张昌明指出,“核工业文化遗产是核工业创建、发展、变迁历史中最珍贵的印记,并且记载、承载着核工业精神。积极开展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对增强文化自信、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承核工业精神十分重要。”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行动

  发布会现场,在30余家央企的见证下,首批12项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核工业)揭开了神秘面纱: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原子能“一堆一器”、中国核城、中国第一功勋铀矿、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第一座铀浓缩核工厂、中国第一条铀水冶纯化生产线、中国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中国第一条国产化高科技特种材料生产线、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

  “这些无论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还是教育价值都十分珍贵,它们当选中央企业首批工业文化遗产,实至名归。”北京理工大学军工文化研究中心工业文化遗产(核工业)项目负责人樊红亮表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风云诡谲多变,党中央英明决策发展核工业,“两弹一艇”的成功研发为国家铸起了核盾牌,让百年积弱的中国从此傲立东方。而这份丰功伟绩的背后是一代核工业人的筚路蓝缕和为国奉献。史诗般的核工业创业历程烙印在了新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上,也深深烙印在了核工业“接力者”的心底。

  2017年,一封由核工业离退休老同志李鹰翔、郑庆云等书写的联名信递交到了集团,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核工业遗产的保护,进一步传承弘扬核工业精神。对此,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寿君高度重视,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如何保护开发利用核工业文化遗产。随后,此项工作被列入集团公司宣传文化工作议程,成为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创建60周年、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

  核工业文化遗产选取等相关工作也随即全面启动。但面对庞大的核工业产业链,且跨越60年的追寻,全面梳理并非易事。为了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完整记忆,让历史记住核工业人的辉煌与荣耀,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主动谋划,根据顶层设计积极推进该项工作。其实,早在2014年,为迎接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做准备时,就在抢救核工业文化遗产基础上出版了《核筑强国梦》一书,形成了核工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初步成果。2017年8月,中核集团开展了核工业文化遗产情况摸底调查。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集团公司内99项历史文化遗产目录。当年9月,党群工作部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军工文化研究中心,启动了核工业文化遗产课题研究工作。在实地调研、座谈访谈基础上,于同年12月形成了核工业文化遗产课题研究报告,以及评价标准、认定办法、指导意见等五个研究成果。2018年4月3日,印发了《关于开展首批核工业文化遗产评选认定工作的通知》,在全系统内开展征集工作。其间,积极与二二一基地、八一六厂等所在地方政府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联络协调,邀请其参加申报。5月初,在历经申报、初核、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之后,在国资委、工信部、科工局等部委领导以及核工业老领导、老专家等的评审下,诞生了12个首批核工业文化遗产名录,并于5月14日经过中核集团2018年第九次党组会审议通过。

  “中核集团是首次开展文化遗产选取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离不开国资委的肯定、支持与指导,更源于中核集团党组的高度重视。”张昌明表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的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工业优良传统,集团公司党组在制定集团‘十三五’党建规划和‘十三五’企业文化专项规划时,都将开展‘核工业特有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了进去并做出了安排。”

  “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肯定、支持,不仅专门听取工作汇报,相关领导还全程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为文化遗产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张昌明表示。

  这只是一个开始

  如今,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发布会已尘埃落地,12家首批文化遗产所在单位在欣喜荣获殊荣之际,纷纷表示将进一步保护利用文化遗产。

  确实,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谈及未来的推进,潘建明表示:“认定、发布、授牌,这只是开始,后期的保护与利用才是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更加重要的核心。中核集团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对核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中核集团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做好后续工作:一是开展核工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核工业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状况、时空特征、环境、关联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摸清家底、心中有数”。二是建立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梳理、登记、建档,建立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保护工作的落实单位和责任人。树立正确的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激发积极的保护行动,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核工业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为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信息服务。三是制定和落实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制定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及相关规定,使遗产保护、利用有规可依,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切实的保护。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对核工业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四是发挥核工业文化遗产宣传教育作用。让核工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使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核工业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展现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事实上,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国内还处于初期阶段,没有成熟案例,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前行。”多年致力于工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樊红亮指出。(胡春玫)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