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日期:2009-06-04
——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
□现在,我国核电事业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也不是限制其建设多少的问题。调整发展规划是放手让你干,看你核电行业本身到底能有多快的发展速度。
□核电快速发展面临装备制造能力、核电人才供给、核燃料的供应等制约因素。其中,核电成熟技术人员短缺的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
□国外一些人预测中国核电增长会造成国际铀矿价格波动,这里面有很大的炒作成分。
□核电建设“内陆化”这个提法还不准确,加了“化”就把问题变复杂了。
□高温气冷堆要瞄准的是2030年之后的事情。
“积极发展”的新含义
中国能源报:您多次谈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核电加速发展实际上提供了机会,为什么?
张华祝:去年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这导致我国电力供求关系出现变化,这就为我国核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一方面,调整我国能源结构需要发展核电。目前,全国用电量增长放缓,使我们有更充足的时间提高核电在总装机容量当中的比例。另一方面,这也是拉动内需的需要,特别是对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因其它行业下滑所造成的缺口,可以通过核电装备订单的增加而补足很大一部分。所以说,从核电企业来看,无论是运行中的核电厂,还是建设当中的核电项目,基本上在大的方面都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实体经济下滑的影响。
中国能源报:那么企业在具体的项目运行中会不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呢?
张华祝: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比如,企业融资的成本会不会提高;有些核电项目的部分材料和设备是从国外采购的,这种采购链会不会出现局部断裂、供货期会不会受到拖延。这个情况也是值得关注的。
中国能源报: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着手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您觉得这种调整意味着什么?
张华祝:核电在我国有20多年的历史了。前20年基本都是“适度发展”。但到2004年开始提出“积极发展”。现在来看,“积极发展”的含义更加明确。那就是,核电已经成为满足电力增长需求、调整能源结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选择。核电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基础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国核电事业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也不是限制其建设多少的问题。调整发展规划是放手让你干,看你核电行业本身到底能有多快的发展速度。当然,这个要科学判断。
中国能源报:有消息称,新能源振兴规划即将出台。您认为核电在这一规划中的地位如何?
张华祝:新能源振兴规划中,核电肯定会占据重要的地位。核能和其它清洁能源比起来有自己的优势。在面向21世纪国际核能部长级大会的声明中特别提到,核电是一种基荷电力来源,能够为21世纪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其他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发电提供不了基荷,这正是核电的优势。不论是核电发展规划的调整,还是新能源振兴规划,在核电这个问题上会是衔接的。
三大制约因素 凸现人才短缺
中国能源报:我国核电快速发展面临哪些制约因素呢?
张华祝:我刚刚说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国家能源局的工作会议上提到了发展核电要考虑六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厂址、资金、人才、装备制造业能力、核燃料的持续供应等。综合分析可以看到,这六个制约因素当中,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三个方面,即装备制造能力、核电人才供给、核燃料的供应。
中国能源报:我国核电装备制造能力现在能满足发展需要么?
张华祝:应该说,我国核电设备的成套供应能力正在形成当中,再经过两三年的实践,我国核电设备的成套供应体系会成熟起来。装备制造行业的领导和专家分析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硬件条件满足核电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出在软件上,主要是工艺技术的掌握、生产经验的积累、管理水平和核安全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这部分是需要实践的,是买不来的。但未来两三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在软件方面满足发展需要还是大有希望的。
中国能源报:面向21世纪国际核能部长级大会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能源官员都提到本国缺少核电人才。我国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张华祝:我国也是如此。这和全球核电经历了20年的低潮期有关,教育机构在这期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全球来讲,核电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我国教育机构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核电人才培养的工作力度。现在已有20多所学校设有相关学科,能够培养各类核电人才。从预测的情况看,学校教育环节满足未来人才需求的问题不会太大。企业在和学校联合办学、从毕业生中吸引人才方面都积极采取措施,也推进了人才培养工作。
中国能源报:那么,我国核电人才短缺会持续多久?
张华祝: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5、6年都有可能,核电成熟技术人员短缺的情况是存在的,这个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积累经验需要实践,需要时间,不是说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适应核电工作。毕业生不论是到运行部门,还是建设部门,没有3到5年的经验积累,很难成为完全合格的工作人员。所以,要加快培养速度,加快实践锻炼,给年轻人多压担子,通过各种措施来满足成熟技术人员的需求。
中国能源报:您也提到了铀资源的持续供应问题,这会成为我国核电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么?
张华祝:全球多数核电发达国家本国的核燃料资源都是很有限的,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找资源,如法国、日本和韩国。而铀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通常都没开发核电,如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尼日尔,他们开发生产铀资源的目的就是在国际市场上出售。我国有一些铀资源。从长期预测情况来看,能够满足我国核电发展的需要。但预测量和实际能拿到手的量还是有区别的。
2004年,我还在国防科工委担任副主任的时候,就和有关部门探讨铀资源利用问题,总的方针还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大国内的铀资源勘探工作量和天然铀开采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对国外铀资源的开发。根据现在的工作情况来看,我们国内、国外所掌握的铀资源都在增长,满足近期的需求是不会有问题的。长远来看,坚持这一方针,再参考国外的成功做法,铀资源不会成为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能源报:但近期国际铀矿价格回升,很多机构都在分析原因时提到中国因素。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张华祝:我认为价格回升是一种正常波动。最近天然铀现货价格是有一点回升,但期货价格有所下降。因为从需求来看,现在全球新增装机容量增长是很缓慢的。全世界430多座核电站每年需要天然铀将近7万吨,但全球天然铀的年采购量是4万吨。剩下的2万多吨主要通过军用高浓铀的稀释利用、乏燃料后处理钚的回用和一些过去尾料的再浓缩来解决。可见,用料需求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而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另外,我国目前核电站每年运行大约消耗0.16万吨天然铀,占全球天然铀消耗量的份额非常小。即使我国今后每年有5、6台核电机组投产,在全球装机容量中所占的权重也是有限的。国外一些人预测中国核电增长会造成国际铀矿价格的波动,这里面有很大的炒作成分。
新形势带来新挑战
中国能源报:现在核电建设“内陆化”提得比较多,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华祝:“内陆化”这个提法我觉得还不准确,加了“化”就把问题变复杂了。应该说是“内陆核电站建设已提上我国核电建设的议事日程”。20多年来,我国核电站都建在沿海,现在出现了沿海向内陆延伸的问题。我们协会在去年专门就内陆核电站建设做了一个课题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内陆核电站和滨海核电站从本质上来讲,是没有区别的。只是两者在环境条件上的差异会带来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液态放射性排出物的排放控制、大气弥散条件和人口分布等等。
中国能源报:不少内陆省份的地方政府都表示想上马核电项目,并希望尽快开工。为什么内陆省份有这么高的热情?
张华祝:发改委已经放行了三个内陆省份——江西、湖南、湖北的核电建设前期工作。这三个省的一次能源都比较短缺、煤炭长途运输量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水电的增量潜力也不太大,加快建设核电是这些省份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核电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应该向内陆转移了,内陆省份发展核电的愿望也应得到满足。另外,全球有50.1%的核电机组建在内陆,也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中国能源报:今年9月,我国高温气冷堆示范项目即将在山东石岛湾开工。请您介绍一下这项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张华祝:我认为高温压水堆技术可能不会成为我国未来核电技术的主流,但它的研发还是很有意义的。这种意义不在于发电,而主要在于高温热能的利用。现在示范项目的氦气温度是750度,而四代核电的目标是950度以上,所以两者在技术性能上还是有差距的。从核能未来的应用来说,高温气冷堆具有潜在的作用。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会为我国核能的非电力应用提供热源。至于高温气冷堆在发电方面是否具有优越性的问题,还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出结论。高温气冷堆研究方向还是四代技术。通过示范工程的建设,验证清华10兆瓦的高温气冷堆在放大25倍后,其技术在工程上的适应性如何。如果验证成功,后面还会进一步改进和发展。高温气冷堆要瞄准的是2030年之后的事情,尤其是要瞄准非电力应用。
中国能源报:那么,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参与到这个示范项目当中了么?
张华祝:参与了,而且就在下个月。我国核电建设项目很多,公众、政府、业主都非常关注建设的进度、投资和质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质量。这三点控制得好坏也决定了核电站建成后能否很好的运行、能否确保安全。这就对项目的管理能力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协会根据这一情况,正在筹备“在建项目的同行评估”,即组织同行专家,根据协会制定的评估准则和方法,对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提出建议,促进业主单位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一个试点就是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项目。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
©2006-2028 中国核电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chinahedian@163.com   电话:13263307125   QQ:526298284
技术支持:爱思美(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487号   京ICP备150218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