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使得中国政府开始加强“稳增长”举措,加快推出一些大型建设项目,这甚至被外界称为“微刺激”。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和市场期待更多的投资项目能够上马,以保住经济增长。
清明假期中,关于“桃花江核电即将开工”的相关报道在媒体间热传,受到广泛关注。有媒体称,中核集团湖南益阳桃花江核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项目开工所需文件已基本准备齐全,工程初步设计已经完成,主要设备锻件投料已全面启动;厂区四通一平、施工配套的基础设施均已完成。根据此前信息,桃花江核电厂将使用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建造,规划建设4台125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为500万千瓦。桃花江核电公司的目标很明确,即“建设内陆第一座核电站”。桃花江核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桃花江核电项目从2008年开始前期准备,截至去年底,项目签约金额近16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亿元。
安邦研究人员跟踪研究各类媒体报道后发现,并未有明确信息显示桃江核电站项目已获国家批准重启,迄今只是地方政府和项目方在表达希望项目早日上马。对于网络传闻,桃花江核电公司党委书记左云峰出面澄清,该核电项目将争取尽早开工,并非媒体报道的“即将开工”。从信息看,桃江地方做了不少动员工作,为争取更多民众的支持,除了进行核电普及宣传,还专门邀请拆迁户去浙江海盐县参观,现场体验核电站对地方经济和个人收入带来的好处。
如果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类似核电站这类大型项目当然是拉动经济的很“称手”的工具,投资大、周期长、拉动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很明显。然而,从能源利用安全来看,在内陆建核电站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根据安邦研究团队此前所做的研究,内陆核电站一旦发生核安全事故,很难如沿海核电站一样消除核污染,如果核污染在内陆地区发生,将对人口密集的中国内陆地区形成长期而巨大的威胁。
国际上通行的核电站选址原则是:一是50公里范围内不能有大中城市;二是必须选在人口密度低,易隔离的地区;三是内陆选址更要慎重,因为大江大河都直接供应城市生活用水,一旦核泄漏后果不堪设想。由于核电站需要大量的水源进行冷却,必须靠近充足的水源。在海边是用海水冷却,但在内陆地区则必须靠近河流或湖泊。因此,出于安全考虑,国际上有条件的地区,核电站大多选址都在海边。
然而在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很少有地方同时符合上述条件。比如,占地3000亩的桃花江核电项目厂址位于益阳桃江沾溪镇荷叶山,紧临资水。据了解,核电站址附近人口密度约400人/km2;其资江下游16公里为桃江县城桃花江镇,人口约10万;其资江下游37km为益阳市,市区人口53万;出益阳市区后,资江流入广袤的洞庭湖平原,人口密度约800人/km2。另一个拟建的内陆核电站--湖北通山大畈核电站地处湖北第二大的富水水库中段北岸,该项目西南距大畈镇3.1公里,该镇人口约2.5万;西距通山县城通羊镇20公里,整个通山县有36万人;西北距咸宁市38公里,咸宁市城区人口超过33万人;北距武汉市100公里。这些不仅是人口稠密、水网密集的鱼米之乡,而且两处候选核电站的水系最终都注入长江中游,一旦发生核电站事故,引发的环境及社会后果都将是灾难性的!
从地质条件来看,中国内陆地区也不适合建核电站。由于中国地质条件的独特性,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破坏面覆盖到除贵州、浙江等地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近年中国内陆地区的大震趋于频繁,这无疑加大了内陆发展核电的风险。
从全国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刚性增长,是推动建设核电站的最重要理由。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国内大建水电站的理由?对地方来说,期望巨额投资的核电站项目能彻底改变当地经济、显著增加财政收入,这些好处有着致命的诱惑。然而,从中国经济转型、城镇化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不管是核电项目还是水电项目,都不能“一招灵”地解决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更不能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实际上,在科技、低碳、生态原则下,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完全有其他模式可走。
对决策层来说,在中国公众越来越重视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现在,建设核电站不光是个政府说了就算的经济决策,还是个涉及公众多种利益的社会决策和政治决策。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后,美国政府在5年内取消了31个核电项目;此后30多年里美国未新建一座核电站,直至2011年美国国会和总统才批准开工建设2座核电站。这足以显示建设核电站的决策在现代社会的复杂性。
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加大了“稳增长”、加快推出大型建设项目的迫切性,但对于存在高度风险的内陆核电站项目,决策层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极为谨慎地决策,不能匆忙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