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 中国核电信息网  >  政经要闻  > 核电领域重回发展舞台 核电产业链遇投资良机

核电领域重回发展舞台 核电产业链遇投资良机

来源: 中证网讯 发布日期:2014-03-10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以来,中国一直未重启重点和项目的审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推动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被首次写入报告,核电扬帆再出发已是大势所趋。分析人士表示,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未来核电发展将大幅提速,相关概念值得关注。投资者可关注包括核岛、常规岛、汽水分离器市场和辅助设备四条投资主线相关个股。

  政策+需求 核电领域重回发展舞台

  在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前,我国曾确立“加快发展核电”的目标,并掀起过一股“核电热”。但突如其来的福岛事故一度给国内核电发展带来灾难性打击,我国所有新建核电项目的审批都被紧急叫停,,并对已在建项目进行彻底的安全检查。在2012年10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上更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建设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将不安排内陆的核电项目。

  国海证券(10.07, -0.13, -1.27%)研究报告显示,福岛核电事故前,我国潜在规划项目总计超过1亿千瓦,核电投资月度数据同比持续快速攀升,2011至2012年达到最高点800亿元。

  核电领域的“寒冬”在近期终于迎来了政策的“春风”吹拂。

  2013年9月召开的非化石能源开发会议上,国务院曾明确表示到了2017年,运行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50GW,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在201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表示“中国要在2014年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审批”。

  今年2月,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了2013年我国核电运行机组安全生产情况(不含台湾地区)。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中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有17台,总装机容量为14833.79MWe,占到了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1.19%。全年累计发电量为52451.1亿千瓦时,核电累计发电量为1107.1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2.11%。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用电量不断增加,我国人均电力消费从2006年的2175千瓦/时上升到2012年的3680千瓦/时,上升幅度高达69.2%,未来还会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电力供应压力巨大。

  核电的由于其十分清洁,核能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量近于零,在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与煤电、气电灯的比较优势将更加明显。同时,核电也是目前发电成本最低的发电方式,成本甚至低于煤电。且由于近来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一直被压抑的核电作为最稳定的清洁能源此次强势回归人们的视野似乎成为必然。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电力结构不合理,火电比例在2012年发电量中占比达78.6%,占比过重,而核电发电量仅为不足2%。降低火电发电比例、提升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是治霾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核电已经掌握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具有清洁、安全、原料供应重组等一系列的竞争优势,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具备长足的发展空间。但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现状却相对落后。据了解,截止到2013年底,全球核电发电量占该国发电量平均水平在16%-18%之间,其中法国占73%,韩国占30%,美国占19%,俄罗斯占18%。而我国核电发展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年-2020年)》,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2%提高到4%。

  业内普遍认为,核电大发展是大势所趋,伴随建设高峰期的到来,又一轮核电投资盛宴即将开启。

  申银万国估计,2014年国内核电有望新增装机6-8台机组,按每台1GW测算,14年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6-8GW,同比13年增速超200%,2014年核电市场高速复苏确定性高。装机容量的大爆发,也将拉动核电设备的需求,且核电领域技术壁垒高、认证时间长,目前仅少数几家企业具备核电部件生产资质。

  据了解,核电投资中一般用于设备投资,按照每千瓦2万人民币投资额计算,1000万千瓦的核电厂投资就可以达到1000亿元,其中大部分装备,如反应堆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汽轮机和专业核阀等基本已经实现了国产化,设备国产化率可高达80%以上。我国是全球四个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若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国门实现,产业链装备制造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

  且此前“核电热”快速膨胀中积累的相关设备厂商、储备人才等,在核电发展急刹车之后,目前多处于低利用率状态。故此前遭遇“订单荒”的核电设备企业或将因此而受益,提速囤积的产能有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释放。不过,由于核电站建设周期较长,这类企业当前订单的增长,有可能需要在数年后才能体现到业绩上。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