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核素“漂洋过海”进入北美
来源:腾讯科学 发布日期:2014-02-27

目前北美地区相关检测中还没有发现铯-134,而检测到的铯-137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福岛核电站,第二个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原子弹试验
腾讯科学讯(罗辑/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核事故,造成反应堆堆芯熔毁等一系列恐怖的核污染,有些被污染的海水、海洋生物并没有被处理,而进入海洋之中,随着洋流抵达太平洋各处。而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烟尘则无法完全控制,随着大气流动进入太平洋上空。北美等地区对福岛核电站事故尤为关注,图中显示的就是北美科学家对福岛核电站事故中放射性核素进行监控的画面,从日本至北美地区上空存在一大片受到福岛核电站事故污染扩散群。
在北美科学家严密的监视下,来自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核素的动向被清楚地显示出来,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加拿大的内陆水域发现了微量的污染,这些污染物通过洋流向东扩散,但科学家强调即便是污染物浓度最大的区域,也是处于安全部门设定的范围之内,因此北美地区的人们不必过于焦虑。来自加拿大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沿着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西的海域布设监测断面,覆盖海域长度达到了2000公里。
虽然放射性浓度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约为每立方水体1贝克勒尔,但科学家仍然对放射性羽状尘埃和海流进行预测,为对未来数年内可能的变化进行了数学建模,其中一个模型认为在2015年时会出现最大的浓度值,大约为每立方水体27贝克勒尔。来自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约翰·史密斯博士认为在监测海域开始对模型预测进行验证,观察模拟的结果是否是正确的,目前铯-137的浓度被认为处于正常的范围内,每立方水体不超过1万贝克勒尔,因此这些情况对人类或者环境而言并不存在较大的风险。
这些调查结果在2014年于夏威夷檀香山举行的海洋科学会议上被公布,来自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也进行了相关成果汇报,他们在美国西部的海域监测到放射性物质,这段时期内,从加州到华盛顿州、阿拉斯加州到夏威夷州,市民被要求定期采集水样,相关监测机构会对水样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检测。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