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京报 发布日期:2009-01-20
1985年1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合营合同正式签字。签字的双方,分别来自广东和香港。
在历时7年的筹备之后,大亚湾核电站工程正式启动。这个由广东、香港两地合营的核电站,既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大型商用核电站,亦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第二天,邓小平会见了香港中华电力公司董事局主席嘉道理勋爵,并称,“用这个项目作为我们改革开放的典范”。
“核电设想” “建不建关乎政治”
利用核能发电,中国人曾设想了30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核电与爆破原子弹的计划,便被一同提出。但因为种种原因,前者屡屡搁浅。
1955年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在《原子能计划12年大纲》中指出:“用原子能发电是动力发展的新纪元。”较早提出搞核电站、综合动力系统的设想。
清华大学的吕允文教授曾在媒体上撰文叙述,1964年,清华大学在北京昌平建成了原子能研究基地,代号“200号”。1970年,在“200号”负责人的建议下,又启动了“03-820”工程,计划在国庆节前把电送到天安门。最后因未攻克关键技术等原因,该工程停建。
上世纪60年代末,华东用电告急。1970年2月8日,周恩来表态,要靠核电解决上海和华东的用电问题。
中国首座核电站因此被命名为“七二八”工程,但“文革”让它迟迟未开工。
迟迟没有进展的核电计划,甚至让中国人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遭遇了小小尴尬。
1984年,中国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年度会议,被安排与英法美苏四国同坐第一排,这出乎中国代表团的意料。按照惯例,坐前排的都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国家,而中国内地当时还没有核电站。
但主办方表示,中国的台湾已有核电站,“中国有权坐在第一排。”代表团成员、时任国家和工业部部长的蒋兴雄恍然大悟。
“能不能和平利用核能,在当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2009年初,中国老一代核电人、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高级工程师俞洁纯,这样表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对于核电发展的迫切:“美国、苏联等国都和平利用了原子能,中国建核电站却举步维艰。”
“苏南搁浅” 自主还是引进惹争论
按照中央最初的设想,因为华东地区缺电严重,准备在苏南建核电站,选址江苏江阴。
但在之后的进一步论证中,苏南核电站面临着重重困难。
张爱萍曾任国防科委主任,其子张胜的著作中曾提到,苏南核电站的决策,在中央引发了一场争论,就中国核电的发展出现两种意见,是依靠自己、立足国内?还是引进技术、合作生产或成套进口?
此外,还有人从经济角度反对苏南建设核电站。苏南核电站的造价预算为31.38亿美元,“这对于新中国少量的外汇储备来说,是个天文数字。”而如果贷款,苏南核电站发出的电主要销向华东地区,当时的电价每度不到1角钱,没有还本付息的能力。
1979年,苏南核电站被决定缓建,最终也没能搞成。
“广东叩门” 建核电站卖电给香港
“苏南”发展核电的大门关闭了,但中国发展核电的步伐并未停止。
1978年底,中国向世界宣告了发展核电的决心。
12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了法国外贸部长弗朗索瓦后宣布,中国将向法国购买两台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
这两台核电机组,后来成为了“大亚湾”的起点。
大亚湾建核电站,是偶然,也是必然。
1978年5月,中国派出代表团考察西欧5个资本主义国家,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王全国是成员之一。在法国,代表团见到了核电这种新能源。多年后提及那次出访,他仍用“大开眼界、很受刺激”来形容那种心理震撼。
王全国向媒体回忆,广东核电的最初设想是1978年时,香港人先提出在广东建核电站。但与苏南核电站同样,广东也面临着庞大的资金缺口,得自己想办法。且由于该省电力资源并不像华东那样紧张,广东似乎不具备建核电站的先天条件。
恰逢此时,美国一家公司到广东推荐核电,并提出将电卖给能源稀缺的香港收取外汇的办法,这一思路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1979年,广东省电力公司尝试与负责九龙、新界供电的香港中华电力公司接触,双方对合营核电站的想法一拍即合。同年,水电部派出工作组到广东商议建核电站的事宜。
经过1年的谈判,1980年12月,粤港两家公司联合编写了在广东合营核电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俞洁纯至今仍保存着这部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他的办公室,记者看到,5本报告共计数十万字,清晰地勾勒出合营核电站“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的图景。其中详细载明,在4亿美元的注册资产中,中方出资75%,核电站建成后,70%的电量售给香港,电价为每度6美分左右,电费均用外汇支付。
“出资比例、电价以及售电比例都是经过了严格的经济测算。”俞洁纯说,由于当时港币的汇率与美元挂钩,不需担心外汇波动造成收入损失。如此计算,核电站运营15年便可还清贷款,20年的合营期结束后,核电站及收入归属中方。而销往内地的电,按照“保本不亏”的原则,最初每度定价约0.55美分。
在当时,中国的大项目,如此详细地做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广东合营核电站是第一个。
“大亚湾敲定” 英法银行贷款40亿
可行性报告在1981年4月送审,此后,两家电力公司等待了20个月。
曾任电力工业部部长的李鹏在其核电日记中提到,审批过程中,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论证是否建立合营核电站,争论激烈。
部分支持者认为,合营基本上是无本生意,如果广东不搞,一旦香港自找出路,发展核电的机会就错过了。反对的声音则坚持,核电事业应该立足国内,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此外,经济测算方面也出现意见分歧。王全国接受访问时表示,有的同志不放心,一听花40亿美元,了不得,而且核电站的投资90%以上是利用外资,许多人想不通。
俞洁纯回忆,论证期间,邓小平多次表态支持建立广东合营核电站,并提出东南沿海至少办两座核电站的设想。
1982年12月13日,中国核电史翻开了重要一页。
当天,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批准了广东核电站项目。因为选址在距香港45公里外的大亚湾,大亚湾核电站这个名字很快就在香港被叫响。
为什么将核电站建在大亚湾?曾任水电部副部长、大亚湾核电工程总指挥的彭士禄回忆,广东电力局初步勘察了4个地点,但难以敲定。最终考察权衡后,把地点圈定在大亚湾。
他说,当时大亚湾距离香港、深圳均是四五十公里,且附近的海水平净,冷却水源充足,淡水来源丰富,山坡矮小便于施工,又只有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的移民工程,更主要的是这里的地质构造好,没有发生过地震……
通过谈判,大亚湾核电站又确定向法国引进核岛,向英国购买常规设备的方案,并由两国的银行向中国贷款40亿美元。这笔钱相当于投资金额的近9成。
1985年1月18日,粤港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合营合同。
“普核”运动” 案例登上教科书
刚刚起步的大亚湾,很快就遇到了第一道挫折。
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泄漏。消息传来,在香港引发了“地震”,一时间,有关“大亚湾不安全”的流言四起。当地56个社会团体发动了104万港人签名请愿,要求停建、缓建大亚湾核电站。
45公里外的大亚湾乌云密布。面对这股反对力量,7月,邓小平通过电报一锤定音:“中央领导对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广东核电合营公司也由此开始了成立后的首次危机公关。作为首任公关处处长,俞洁纯坦言“当时不知道具体是个什么职务,但感觉压力很大,任务迫在眉睫”。
此后,一场规模浩大的“普核”运动迅速展开。广东核电合营公司前往香港尖沙咀办核电展,“大亚湾距香港将近50公里,比国外核电站距离城市都远,”俞洁纯说,展览图文并茂,他们还介绍了国外核电站的运行经验。在与当地旅行社的合作下,部分香港民众随旅行团前来参观还未正式开工建设中的“大亚湾”。同时,港英政府的立法、行政部门也自行前往欧美考察核电站。
此后,当地媒体对大亚湾的报道开始“转向”,对核电进行了正面的介绍,民众关于“核电危险”的观念也逐渐改变,反核风波最终得到了平息。而这场浩荡的“普核”运动,也成为我国公共关系教科书上著名的案例之一。
与香港民众的“激烈”反映相比,内地包括大亚湾当地的群众,对这座即将建设的核电站却保持着“冷静”。
“内地民众一点反对的声音也没发出来。”俞洁纯分析,当时群众除了不了解核电外,也缺乏相应的“意识”。
“满意答卷” 香港检测“无辐射”
1994年2月,在经历了7年多的建设后,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发电。
据统计,至2008年底,近15年来,大亚湾核电站累计向香港售电1373亿度,占对方同期 用电量的1/4.2008年7月,核电站如约还清了全部贷款,连本带息共56.74亿美元。
夜幕降临,与大亚湾隔海相望的香港灯火辉煌。
大亚湾刚刚并网发电之时,香港皇家天文台专门设立了一批检测台网,用以监控大亚湾方向的辐射变化。
2004年,俞洁纯参观香港天文台时,向工作人员查询这一数据的历史情况,在对方递上来的坐标图中,对大亚湾污染的检测值体现为一根横线,“无辐射污染,且十多年来没有变过。”
谈及此,俞洁纯露出笑容,他认为,大亚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
©2006-2028 中国核电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chinahedian@163.com   电话:13263307125   QQ:526298284
技术支持:爱思美(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487号   京ICP备150218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