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克铀-235的原子核,在中子撞击下全部分裂成碎片,可以释放出的能量有多少?如果用烧煤产生的能量去衡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
自前苏联1954年建成第一座核电厂,核能和平利用50余年来,科学家不懈努力,探究核能安全利用的方法,核电技术也因此经历了第一、二、三、四代。
2月3日,由省科协、浙报集团主办,浙江日报、省科技馆、果壳网承办的第23期“[科学] 在现场”活动,走进全球首座AP1000核电站——三门核电站,实地了解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AP1000——目前世界上能够工程化的最先进的核电技术之一。
“核三代”的“加减法”
三门核电站,建造在三门县健跳镇的三门湾边上。进入厂区工地前,我们换上特制的防砸皮鞋,穿上反光背心,戴上能显示准入区域的安全帽,到工程现场参观。
观光车穿过隧道,在海边停下。眼前的工地上,矗立着一个巨型的钢制安全壳,壳体被巨大的塔吊包围着,壳体外遍布脚手架——这是核电站的1号机组。几天前,这个钢制安全壳顺利封顶,意味着1号机组核岛厂房内所有大型模块和设备全部就位。
“建成以后,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先进的压水堆技术AP1000建造的核电机组。”为我们讲解的核电站工作人员说,AP1000正是第三代核电技术的主要代表之一。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后,核电曾进入发展停滞的“冰河时代”。尽管如此,科学界仍孜孜不倦地寻求着更安全、更先进的核电应用方式,第三代核电由此诞生。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法国阿海珐的EPR,是主要代表。
AP1000 相对于EPR“加法”的设计思路,采用的是“减法”——简化安全系统配置,减少设备和部件,进而提高安全性。让“减法”变成可能的,是“非能动技术”:利用物质的重力,流体的自然对流、扩散、蒸发、冷凝等原理,在事故应急时冷却反应堆厂房,并带走堆芯余热。简化安全系统配置后,安全级设备(如核级电动阀、泵和电缆)、材料和厂房也相应减少。
相比其他“加法”设计的三代核电技术,AP1000的“减法”设计下,安全电缆的长度缩短了85%,构筑物混凝土浇筑量从20万立方米减为约5万立方米。
在发生设计基准事故时,72小时内,仅仅通过非能动安全系统设置而无需操纵员干预,AP1000就能够维持堆芯完整性和乏燃料池的冷却。专设安全系统非能动运行的简单化,减少了对能动部件的依赖,降低了对操纵员的事故响应要求,从而大大降低设备故障或人因错误造成事故扩大的可能性,最终使AP1000的安全性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门青蟹可放心吃
三门造了核电站,青蟹还能吃吗?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
只要有工业均需要排出热量,发电站的热量排放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三门核电站也不例外。如果说对海水养殖有影响,那主要是温度的影响,但不会有核辐射的影响。
压水堆核电站的发电原理是,核燃料在反应堆内发生裂变而产生大量热能,高温高压的一回路冷却水把这些热能带出反应堆,并在蒸汽发生器内把热量传给二回路的水,使它们变为蒸汽,蒸汽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打个比方,一回路是个热水袋,里面的水有辐射;二回路是一脸盆水,这里的水只是被热水袋加热,相互之间是隔绝的,因此脸盆里的水没有辐射。从三门湾取海水,是为了冷却脸盆里的水,那排出的海水就更没有辐射了。
不仅如此,整个核电站的建造使用,也不会对周边的环境特别是海域生态产生影响。2008年,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开展了秦山邻近海域生态调查,并与1989年至1990年和1995年至1996年的秦山核电站邻近海域零点生态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论认为:秦山核电的运行,并没有给杭州湾海域的环境生态和水质带来可以察觉的变化。
网友微博中的感慨
一位参加活动的网友在微博中写道:“三门核电站的环境挺好的,有海,有山,还有足球场,倒像一个小的世外桃源。”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的雾霾天气多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许多人认为中国油品差是雾霾祸首。但是,有效缓解雾霾的途径并非在石油产品质量改善上,而是彻底改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目前,排放最大的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的约70%,而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我国2011年消耗了近一半的世界煤炭年产量,主要通过工业污染排放体现。
现在看来,水电受到潜能限制,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是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基数太小,相当长时间内不能对改变能源结构起很大作用。因此,核电是一个可以大规模替代煤炭的能源品种,没有核电的中国清洁能源发展是很难想象的。
与建设相同发电能力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相比,三门核电1、2号机组可以每年减少500万吨优质动力煤(从北方产地到浙江)的运输量、1149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9088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345吨烟尘排放量,是浙江满足新增电力需求、调整电力结构、达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