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日期:2011-01-07
铀资源利用率提高60倍,使现有铀资源够用3000年。
这样美好的愿景,随着我国首座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完成热试,离现实又近了一些。
然而,其与现实的距离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近。有一位业内专家对本报表示,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完成热试,对于我国铀资源利用率提高60倍这样的目标来说,仅仅是“万里长征向前迈出了半步”,未来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报记者了解到,从流程上来看,铀资源使用效率提高60倍涉及多个环节,现在我国仅完成了第一个环节的中试厂运行,尚未建设商业化的后处理大厂,而后续的MOX燃料厂、商业运行的快堆、快堆乏燃料的后处理厂等也都未有大的进展。
推中试厂商业应用
中核集团发布的新闻稿中显示,近日,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研发的第一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工厂——中核集团四〇四中试工程热调试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材料回收。
据介绍,该项目从上个世纪80年代立项至今,其间因技术力量不足,进度一再拖延。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峰表示,中试厂调试过程历时6年,共有两代人为该项目做出贡献。
“中试厂投入运行就意味着这项技术已经走出了实验室,实现了工业化应用。”上述专家称,“而且基本上用的都是自主技术,很不容易。”
本报记者了解到,中试厂在完成浓度为100%的乏燃料热试工作后,将进行一系列整改,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按照计划,未来中试厂将完成50吨乏燃料的处理任务。如果一切正常,该中试厂将进行扩建,年处理能力将提高到80吨。王俊峰表示,“十二五”末,中试厂将实现80—100吨的生产能力。
另据中核集团内部人士透露,中核集团有意向将中试厂建设成为商用后处理厂,并通过该厂积累经验、培养技术力量,为未来的后处理大厂做准备。
引进与自主之争
中核集团总经理孙勤表示,中试厂热试成功之后,中核集团将立即筹划年处理能力200吨的项目,800吨的项目也要加快推进。他同时表示,对于200吨/年的后处理厂项目,中核集团已经牵头成立了大厂筹备处,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虽然孙勤表示,掌握技术要靠我国自己的力量,但据本报了解,中核集团仍在与法国商谈引进乏燃料后处理大厂的相关事宜。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业界尚未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始终有不同的观点。”该人士称,“有的认为不全盘进口也可以,有的人急着进口。”
据介绍,由于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已经列入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在这一技术领域的投入也在加大,相关单位在工艺、设备、控制等方面都在进行研究。
而与后处理大厂的情况相类似,商用快堆项目目前也处于引进和自主的博弈之中。
快堆被称为核燃料闭式循环的“心脏”,可以燃烧MOX燃料,并实现燃料增殖,提高铀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是在快堆内完成。
中核集团于去年实现了实验快堆的投产并网,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自主化。中核集团旗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已经选址福建三明,筹划越过快堆原型堆的阶段,直接建设商用快堆电站。目前,中核集团正在申请快堆商业示范项目,并面对着来自内部的两种声音,即引进俄罗斯技术,还是用自主技术。
三明核电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潮腾表示,福建三明厂址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而与俄罗斯的谈判还在进行当中。
“我国现在没有MOX燃料制造厂,引进俄罗斯的快堆就面临着一个难题。”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俄罗斯现在只有一个年生产5吨MOX燃料的厂,全部要供给俄罗斯正在建设当中的快堆。也就是说,如果引进俄罗斯的技术并同时引进MOX燃料,那俄罗斯就得建设新的生产线,到时俄罗斯肯定要狠敲一笔。”
王潮腾表示,与俄罗斯的谈判有多个方案,引进几台机组、购买多少燃料都还没有最后敲定。
而即便用我国自主的快堆技术建设商用快堆电站,也同样面临着国内没有MOX燃料供应的问题。
据悉,我国目前正在与比利时接触,计划引进比利时一条MOX燃料生产线。去年10月,有消息指出,中核集团与比利时财团签订协议,在中国建设第一条MOX燃料生产线。但业内人士表示,这一交易难度很大。由于MOX燃料中含有钚——制造原子弹的主要材料,这类交易在国际上非常敏感。我国曾在2003年计划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的MOX燃料生产线,虽然明确表示用于民用目的,最后还是因其敏感性未能实现。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
©2006-2028 中国核电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chinahedian@163.com   电话: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