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 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内核讯  > 为何地震预警宜“各扫门前雪”?

为何地震预警宜“各扫门前雪”?

来源: 全国MDCB法电磁波联网预报地震协作组 秘书长、退休研究员 王文祥 发布日期:2025-11-26

为何地震预警宜“各扫门前雪”?


——从MDCB预报方法的演进谈起


“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古语曾令我困惑。自1989年业余投身地震预报研究,直至2019年实现人工智能化判读地震之后,我才真正领悟其中深意:灾害预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外部的关怀乃至越俎代庖,都不如基于切身感受的判断来得及时与准确。


2019年之前,MDCB法监测预警平台曾试图“关爱”全球,为世界各地提前7天预测中强地震。尽管整体成功率不俗,但仍有约20%-30%的误报无法避免。正如地震界共识:一次误报带来的社会损失,有时远超一次成功预报的效益。因此,公众与政府对临震预报持审慎态度,实属必然。


2019年后,MDCB平台推出《3天判震法》与《四种预警法》软件,旨在赋能各地区民众自主研判本地震情。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判断所在区域未来24小时内是否可能发生中强地震。


以2019年至2025年11月9日全球发生的574次≥6.0级地震为例(数据源自中国核能信息网),若发震地区民众每日使用上述软件自检,仅有14个地震出现漏报。漏报率仅为14 ÷ 574 ≈ 2.4%——这一数据的可靠性不言自明。


那么,“越俎代庖”为其他地区做预报,效果如何?


我们曾尝试基于米易台站出现的大脉冲曲线(该信号出现后7天内,全球必有≥6.0级地震发生),据此推断特定地区的强震,结果成功率竟低于10%。


例如,2025年11月26日凌晨2:25,我们根据临震信息对日本樱岛火山做出“24小时内可能再次喷发”的预警,而25日17:01该地区附近实际发生5.4级地震,见下表。试想,若由当地民众在25日研究24日的前兆信息,在25日上午8点做出临震预警,至少可提前8-9小时获知风险。假若面对的是7级以上大地震或海啸,这数小时的提前量,意味着充足的逃生与防范时间。


如何理解这仅10%的“越俎代庖”成功率?


这好比如厕后清理:最后一张手纸看似干净,并不代表已彻底清洁,只是你接受了当下的清洁程度。同理,仅凭几天的临震信息就为别的地区做预报,实因缺乏对该地区前兆动态的长期追踪,经验远不如当地研究者所致。


若将2025年7月至11月我们所作的26次误报也纳入统计(分母变为603次),则:


误报率 = 26 ÷ 603 ≈ 4.3%

漏报率 = 14 ÷ 603 ≈ 2.3%


尽管误报率略有上升,但两种预警方法的整体可信度仅出现微小波动,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1764143651805.jpg

本地化研究的实战表现


笔者常年研究京津唐(老家)与西安(现居地)共六个区域的震情动态。近几年每日对这两个地区震情的研究,皆表明这些地区无强震风险。近期还在京津唐完成了一次全天候、几小时级别的临震预报演习。初步证明,这套基于本地的预警方法兼具可信度与可操作性。


最后结论


真正有效的地震预警,必须依靠本地化、日常化的自主研究和判断。而这,正是“各扫门前雪”在现代防灾减灾中的智慧回响。


MDCB法监测预警平台为什么发短文《为何地震预警宜“各扫门前雪”?》1764144365341869.png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